美國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利弊辨析

時間:2010-05-27 14:05   來源:中國青年報

5月25日,第二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記者招待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 新華社記者張鐸攝

  剛剛結束的第二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發佈成果清單。中美雙方商定,將通過中美商貿聯委會以一種合作的方式,迅速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這意味著,在今年下半年的第二十一屆中美商貿聯委會後,美國可能給予中國完全市場經濟地位待遇。

  對外經貿大學校長助理、國際經濟貿易學院院長趙忠秀教授承認,這個消息“有點出乎意料”。中美雙方關於給予中國市場經濟國家地位的談判,始於2004年,原本估計需一兩年時間的談判,一拖就是6年。

  “是否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國家地位,一直是貿易談判中美國人手裏很重要的一張牌。”趙忠秀説。他解釋説,“市場經濟國家地位”最重要的意義,並非對一國總體經濟體制等情況作判斷,更多體現在解決貿易糾紛時的“技術適用”。是否被承認為“完全市場經濟國家”,直接決定了中國出口企業在面臨反傾銷訴訟時的境遇。

  根據世界貿易組織(WTO)關於傾銷的定義是:一國産品以低於“正常價值”的價格出口到另一國,並對進口國相關工業造成了損害的行為。對被裁定為傾銷的企業,進口國可根據成本與售價的差價,對其懲罰性地徵收高利率的關稅。

  噩夢源於一些國家的反傾銷法規規定,反傾銷案發起國對被指定為“非市場經濟國家”的企業,可以採用與該國經濟毫不相干的第三國(替代國)的市場價格來計算其産品的“正常價格”,而不按這些國家産品的實際成本計算價格。

  由於被選擇的替代國的産品製造成本往往高於中國企業,反傾銷訴訟中,中國企業極容易被貼上傾銷的標簽。比如在中美彩電反傾銷案中,美國即選擇印度為替代國,印度彩電的平均原材料價格是中國的6倍,這直接導致中國彩電的生産成本被高估,致使中國在應訴中處於不利地位。

  作為全球最大的經濟體,美國也是每年對中國企業發起反傾銷訴訟較多的國家之一,如美國給予中國市場經濟國家待遇,將對其他國家的對華貿易政策具有極大示範意義。“如果美國賦予了中國市場經濟地位,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問題當可迎刃而解。這是中國政府特別重視與美國談判的重要原因。”趙忠秀説。

  自1995年世貿組織成立以來,成員方反傾銷立案中涉及中國産品的調查案件佔總數的七分之一左右。中國已連續多年成為世界上遭受反傾銷調查最多的國家,目前全世界三分之一的反傾銷案件針對中國。2006年至2009年,僅美國對華反傾銷涉案金額即超60億美元,中國企業被迫多支付數億美元的反傾銷關稅。

  “美國表示要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國家地位,釋放了一種要合作的善意。”趙忠秀説。但他指出,美國人放棄這張牌,必然要換取中國在其他方面的合作,比如新能源、增加對美國高科技技術和産品的進口、擴大金融等高端服務業市場的開放等。在這些領域,美國企業擁有絕對優勢,當然希望中國政府進一步開放産品進口和市場準入。

  中國貿易專家普遍認為,不僅“完全市場經濟國家地位”,包括人民幣匯率在內,都是美國政府手裏用以爭取利益的重要談判籌碼。中國改革基金會國民經濟研究所副所長王小魯也認為,在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問題上達成共識,對中美雙方皆有好處。

  不過,也曾有專家建議中國政府不必急著爭取完全市場經濟國家地位。如中國獲得“完全市場經濟國家地位”,有助於面臨反傾銷訴訟的中國出口企業獲得公平對待,但可能增加反補貼調查的威脅。

  以美國“反補貼法案”為例,反補貼法不適用於非市場經濟國家,但可以適用於市場經濟導向的行業。也就是説,作為貿易救濟手段之一的反補貼調查,對目前被認定為非市場經濟國家的中國企業並不普遍適用。如要啟動反補貼調查,則需將相關行業認定為“市場經濟導向的行業”。這對美國來説就意味著,針對中國出口企業,可普遍適用的貿易救濟手段就只剩下了反傾銷調查一種。這也意味著,中國任何享受了政府補貼的行業和企業,尤其是國有企業,在出口時將首先面對這個問題。

  趙忠秀告訴記者,儘管並未給予中國完全市場經濟國家地位,但加拿大卻于2006年率先對中國出口企業發起“雙反”調查(反傾銷與反補貼),美國等國家隨後跟上,開始使用這一手段。“這等於突破了WTO框架,變相改變了‘反補貼’的適用前提。雖然沒有承認中國的完全市場經濟國家地位,但在處理貿易糾紛時,已拿這個標準對待中國了。”趙忠秀説。

  “不過,隨著中國與美國等貿易夥伴貿易量加大,貿易糾紛增加也是正常的,應以平常心看待。”趙忠秀説,貿易糾紛,只是全球經濟結構失衡的一個體現,解決貿易糾紛還有賴於對失衡的糾偏。(程剛)

編輯:馬迪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