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部釋疑:民生支出約佔中央財政支出2/3

時間:2011-10-17 10:08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財政部日前披露了財政支援保障改善民生的基本情況,指出目前我國財政收支的絕對規模已經較大,財政用於保障改善民生的支出也大幅度增加。但是提供的公共産品和服務與廣大人民群眾的期望還有一定差距,且不同群體對民生改善的感受也不盡相同。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原因:

  我國每人平均財政收支水準很低

  目前,我國每人平均財政收入水準不僅遠低於主要發達國家,而且世界排名也處於百位之後。按照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口徑計算,2010年美國、日本、德國、法國、義大利和英國的每人平均財政收入水準均在1.4萬美元以上,而我國每人平均政府財政收入按當年平均匯率折算為1166美元,僅為上述國家每人平均財政收入的8%左右。

  民生保障和福利水準恰恰與每人平均財政收入和支出水準密切相關。舉個形象的例子,歐美國家好比“兩口之家”,中國可能是“十口之家”(如果按照實際人口數量相比,應該是“十三口之家”或者“十四口之家”),即使兩個家庭的收入總量差不多,但每人平均享受的福利水準肯定會有很大差距。

  保障改善民生是一項長期的艱巨任務,民生支出也是一個動態調整優化的過程。隨著我國每人平均國內生産總值以及每人平均財政收入和支出水準的逐步提高,人民群眾將享受到更多更好的公共産品和服務。

  “特惠式”支出讓人感受不同

  促進共同富裕、維護社會公平正義是公共財政的本質要求,財政用於保障改善民生的支出不宜平均用力,而是要積極發揮財政的再分配調節作用,更多采取“雪中送炭”的舉措,更多地惠及中西部地區、農村居民和城市低收入者,以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城鄉統籌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

  因此,像全面實行城鄉免費義務教育等,這些“普惠式”民生支出,城鄉居民都能從中得到實惠,感受會比較明顯,認識和看法也會比較一致。有些支出項目不能實行普惠式的“全覆蓋”,只能針對特定人群和地區實行“特惠式”支出,如近年來中央財政不斷加大對地方特別是中西部地區的轉移支付力度,相應地,中西部地區的老百姓從中得到的好處會多些。這會讓沒有享受財政支出的人們感受不同。

  有些民生支出側重點不同

  民生支出的種類比較多,有直接增加個人收入的補貼類支出,如糧食直補、農資綜合補貼、良種補貼、農機購置補貼等涉農補貼,對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給予生活補助,提高城鄉低保水準等,這些支出都直接增加了個人收入。

  而實行城鄉免費義務教育、提高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和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的財政補助水準、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設力度、加強文化建設等,相應減少了城鄉居民的支出,減輕了生活負擔,但受益者的感受可能不如增加收入那麼直接。

  人們對有些民生支出不敏感

  在公共財政支出中,用於教育、醫療、社會保障和就業、住房保障、文化等方面的民生支出,受益者多為居民個人,直接增加了居民個人收入或減少了支出,因此感受會相對直接一些。

  而用於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加快城鄉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改善市政公共設施等方面支出,為廣大群眾創造良好的生産生活環境和便利的生活條件,會增進國民的福利水準,也屬於民生支出的重要方面,但個人感受沒有那麼直接。比如,加強環境保護,為人民群眾提供宜居的生活環境;推進道路交通建設,使人民群眾出行更便捷、快速;完善供水、供電、供暖、燃氣、污水處理、園林綠化等市政服務設施,讓人民群眾享受到更好的生活配套服務;加強災害預測預報和防治能力建設,為人民群眾生命財産安全提供有力保障;推進流通服務網路工程建設,讓人民群眾購物更加方便舒適等。

  財政部表示,為了讓廣大人民群眾得到更多看得見的實惠,2011年財政部門進一步調整優化支出結構,著力保障改善民生。中央財政預算安排用於保障改善民生的支出,約佔中央財政支出的2/3。其中,用於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和就業、住房保障、文化方面的支出安排合計10509.92億元,比2010年增長18.1%。(記者 李麗輝)

編輯:王君飛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