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國內葡萄酒消費的持續升溫,越來越多價格平民化的進口葡萄酒憑藉高性價比,以接近國産葡萄酒的價格大量涌進消費者的購物單,然而,進口葡萄酒是否真的如此“價廉物美”呢?
市場:消費者買酒看花眼
“買白酒,十幾分鐘就搞定了,可買紅酒就難了。中國的、法國的、澳洲的、智利的,年份、酒莊等等,雖然加貼了中文標簽,但看著也頭暈。”面對超市貨架上眼花繚亂的葡萄酒,市民張先生猶豫不決。
家樂福超市葡萄酒區工作人員介紹,這幾年眼看著各種進口葡萄酒多了起來,從最初幾種變成一大片,開設了葡萄酒專區。賣得一年比一年多,都説葡萄酒健康,特別流行。
記者看到超市裏進口葡萄酒的售價從幾十元到幾百元的都有,相對而言,産自法國的較貴,而産自澳洲、西班牙等國的則相對便宜。記者在該超市隨機採訪時,看到不少市民都拿起酒瓶仔細端詳。可當記者上前詢問應如何挑選紅酒時,他們都搖頭。很多人都表示自己選葡萄酒最看重的是産地和年份,像法國、澳大利亞、智利酒比較出名,年份就看哪個老就覺得哪個好。
數據:散裝酒進口量佔七八成
海關數據顯示,過去4年中國的進口葡萄酒數量增長了60%,遠遠超過國産葡萄酒增長,已從不到1/10的市場佔有率提升至約佔1/3。目前,在中國市場銷售的進口葡萄酒品牌超過上萬個。價格從幾十元到幾萬元、幾十萬元都有。
據了解,目前進口葡萄酒市場主要有三種公司:一種代理進口葡萄酒品牌,即將國外葡萄酒原瓶引進中國市場銷售;一種是在國外尋找酒莊合作,在産地生産罐裝並貼上自己的品牌,再進口到國內,也號稱原裝進口;另一種是將國外的散裝酒運到國內,在國內生産灌裝,甚至是進行勾兌調整口味,也標榜是進口酒。
“國內進口紅酒共分兩種,一種是直接進口瓶裝酒,一種是散裝酒。”葡萄酒經銷商袁先生給記者算筆賬,“拿2011年為例,散裝酒的進口比重達到七八成,這也就意味著市面上的進口葡萄酒有很大一部分是在國內分裝的,即運到國內後,廠家再進行勾兌,按口感調配、加水和色素等,最終分裝成葡萄酒成品。”
亂因:高暴利加上低門檻
法國、義大利、西班牙等歐洲國家是葡萄酒的主要消費地區,聚集大量生産葡萄酒的酒莊。精明的中國酒商往往從這些地方大量進口葡萄酒,然後貼上自己設計的洋標簽出售。
“國內酒商從法國成桶購買葡萄酒,然後運回國內進行灌裝,這種操作一般消費者很難分辨。”上述經銷商透露,一瓶出廠價為10元人民幣的葡萄酒,加3元海運再納稅48.2%(消費稅、附加值稅和關稅)後到岸成本約19.5元,之後的倉儲和本地運輸、人工費用共需2元,這瓶葡萄酒的付出成本約22元。經銷商一般會以不低於80元的價格供應給超市或商場,這些地方再加價10%到15%,到消費者手中就近百元了。
據海關總署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我國進口散裝葡萄酒2267萬升,增長86.8%,進口均價僅為0.86美元/升,算上稅收、灌裝、酒瓶包裝等費用,一瓶750ml進口葡萄酒成本還不到20元。
除了暴利的吸引,行業準入門檻低也加劇了市場亂象。在廣東、福建、山西等省市成為一家酒莊的區域代理只需花費幾十萬元,甚至僅以幾萬元便可代理單個産品。這導致各種短視逐利的投資者競相擠入葡萄酒市場。
小提示
條碼6開頭應是國內灌裝
對於普通消費者而言,辨別原瓶進口葡萄酒,首先要看經銷商是否有出入境檢驗檢疫部門的衛生證和海關進口報關單。根據我國法律規定,所有進口食品都要加中文背標,如果酒瓶的背面沒有中文背標,有可能是走私進口,品質不能保證。酒瓶背面標簽上的國際條碼,一般來説,6開頭的肯定是國內灌裝的,3開頭的多為法國原裝的。打開酒瓶,看木塞上的文字是否與酒瓶標簽上的文字一樣。在法國,酒瓶與酒塞都是專用的。當然,越來越多的國家出於環保,越來越多采用螺旋蓋設計,但優質葡萄酒一般會用橡木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