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中衝破123美元 高油價下的政策選擇

時間:2008-05-08 13:38   來源:中國化工網
  2008年新年伊始,國際油價在首個交易日開盤後突破每桶100美元,令世界咋舌,也宣示了一個高油價時代的到來。但油價“破百”引發的心理震蕩,很快就被繼續一路上揚的價格所掩蓋。短短5個月之後,在本週二,原油期貨結算價突破每桶120美元。

    國際油價保持高位運作,無疑受到了國際政治、經濟等因素的共同影響。簡言之,國際社會對地緣政治的擔憂,世界經濟的迅速發展大大提升對石油的需求,美元的疲軟影響到了油價,同時,也不排除一些投機商在推動價格的飆升。而單從供求關係看,當原油期貨收于每桶120美元上方時,市場甚至相信,油價創新高不一定會導致原油需求下降。

    作為主要的石油進口國之一,中國經濟毫無疑問將受到高油價帶來的影響。根據海關總署發佈的數字計算,2007年我國凈進口原油15928萬噸,同比增長14.7%。原油對外依存度達到46.05%。在如此高的對外依存度下,由於油價上升的剛性影響,許多行業將支付更高的能源價格,成品油價格機制的調整則面臨嚴峻的“闖關”考驗。油價的持續上行,也將繼續增加通脹的壓力。而油價上漲與次貸危機的共同作用,可能導致世界經濟的下行,也將間接影響到中國經濟的發展。

    某種意義上,國際油價的高企成為一種倒逼機制——逼迫中國經濟結構的調整;逼迫中國加大能源創新的力度;逼迫節能減排工作上一個新的臺階。而在中國當前通脹形勢較為嚴峻的情形下,高油價大大提高了成品油價格機制理順的難度。

    中國經濟的結構調整,是宏觀調控的重要內容。這意味著,要在改善經濟總量平衡狀況的同時,還要著重解決結構性的矛盾。事實上,中國經濟結構的調整長期以來一直沒有停止過,總體來看,高能耗、低産能的産業比重在降低,技術水準含量低的産業比重在降低,同時,第二、第三産業的比重明顯升高。

    在國際油價居高不下的情況下,經濟結構調整的任務更顯迫切。作為一個能源與資源都需進口的國家,中國要想消化國際高油價等帶來的輸入通脹壓力,一個重要途徑便是調整經濟結構與降低能耗。經濟結構調整不到位,高油價帶來的壓力也就顯得更為沉重。

    歷史地看,能源創新在當前中國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出來,這與不少能源本身的不可再生特徵緊密相關,也與包括石油價格在內的能源價格一路上揚相關。中國社會與經濟的迅速發展,與資源的短缺以及能源的不足構成了鮮明的矛盾。在煤炭、石油等當前主要消費能源價格高漲,且造成了嚴重的環境問題等狀況下,能源創新的任務十分急切。理由簡單,解決能源問題的關鍵在於能源技術的創新。當前,積極開展能源外交,與大力推動能源創新,必須並駕齊驅,不可偏廢一方。

    高油價之下,節能減排任務也更為凸顯。節能減排,是一場全民的“戰爭”。為推進節能減排,政府相繼採取了一系列行政、經濟、財稅等手段,共同作用於此。中央政府甚至曾富含深意地提出,做好節能減排工作是“對政府執行力和公信力的考驗”,以此倒逼一些地方政府和污染企業改善其作為。相比之下,高油價對於促進節能減排,是一種更為直接,也更為簡單的動力。

    顯然,無論是調整經濟結構,還是能源創新,或是節能減排,都不能簡單地視為高油價下中國的應對之道——儘管這些方面工作的改善,都有益於緩解高油價帶來的壓力。如果要尋找更直接的應對方法,我們認為,擁有完備的戰略石油儲備和商業石油儲備體系,擁有完備的石油現貨和期貨交易所體系,擁有成熟的石油定價話語權,當是切實可行也必須行之的路徑。相比之下,在通脹壓力相當大的背景下,理順油價機制的“闖關”之舉則不宜盲動——儘管拖延改革的結果,定會産生不小的經濟與社會成本。

    從近年來油價一路上行的軌跡當中,我們更應看到經濟決策上具備科學性與前瞻性的深刻意義。中國,作為當今世界上一個重要而龐大的經濟體,在日益融入全球經濟體系的條件下,已經不能僅僅依靠“摸著石頭過河”,而必須強化決策的前瞻性,包括一些改革舉措,應當果斷而適時地推進。如果貽誤改革時機,將會大大增加改革成本。
編輯:胡珊珊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