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衝五大危機 中國電子出口業逆市擴張

時間:2008-04-15 13:28   來源:
  4月12日,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在“破七”的關口經受了最為劇烈的震蕩。

    這一天,環球資源(NASDAQ:GSOL)首席運營官裴克為(Craig Pepples)在香港亞洲國際博覽館開幕的“環球資源電子産品及零件採購交易會”上,被反覆追問:“你們客戶(國際買家)對人民幣升值帶來的價格上升,不會在意嗎?”

    “當然會!美元很重要,我們客戶的訂單80%都用美元結算。

    ”裴克為説,實際上,早在半年前美國次級債危機爆發之時,中國産品的出口形勢就註定將在2008年進入最為嚴峻的一年。

    作為一家多渠道的B2B公司,環球資源的“生意”是:通過為其客戶的兩頭——國際買家和中國供應商——提供和出售一系列展覽、媒體、諮詢、仲介等服務,從中盈利。至今環球資源在全球已有超過657,000名註冊的活躍買家,並已向230個國家和地區的買家推廣和銷售中國産品。

    環球資源展覽部總經理黃譚偉説,早在半年前,其公司就意識到,人民幣“破七”,以及其他更為複雜的成本挑戰——美國經濟衰退,國內工資上升,出品退稅下調,原材料價格上漲——構成了中國供應商出口形勢的“五大危機”。

    “去年環球資源的客戶中,不少中國出口的電子産品價格被迫上調了5%。”黃譚偉向本報透露。但實際上,為價格因素而憂慮的,並非僅僅是中國供應商,對那些已經習慣了中國“低價”形象的海外採購商而言,同樣是一場痛苦的抉擇。

    “他們(國際買家)對價格也很敏感,但是能夠壓價的空間已經很少了。”黃譚偉説,本屆“環球資源電子産品及零件採購交易會”展位達到了2400個,比2007年4月展會增加26%,當中內地參展商超過1800個,較去年同期上升33%——“這説明中國電子産品出口受到的衝擊是有限的,否則,他們就不會付出這麼高的代價來香港參展。”

    那麼,誰在承受中國成本上升帶來的衝擊時,感受到最大的痛苦呢?

    84%出口商計劃提高産能?

    僅僅從數字看,中國電子業的出口戰車似乎並未減速。

    環球資源剛剛出爐的“中國供應商調查報告——電子産品”報告顯示,儘管原料成本上漲和RoHS指令(歐盟電子産品環保指令)的實施對生産成本構成壓力,但84%的大中華地區電子産品供應商仍計劃提高産能,一半以上的供應商則計劃把價格漲幅控制在5%以下,

    大部分出口商將維持出口價格穩定。

    該報告調查對象包括中國的322廠商、覆蓋以下産品:電池充電器、藍芽耳機、直流電機、數位相機、車載電視機、IP相機、電腦攝像頭、媒體播放器和USB快閃記憶體,等最常見的數字電子産品。這些供應商大部分集中在中國東南部,一半以上位於廣東省,另有福建、浙江等地的部分生産商。

    該報告負責人馬思禮(Mark A. Saunderson)指出,從大環境看,成本因素給價格帶來的壓力是顯而易見的,在接受調查的中國電子産品供應商中,37%認為“激烈的價格競爭”是他們“目前面對挑戰”的首選。

    “大中華地區供應商正面臨一系列的挑戰,包括生産成本的上漲和人民幣的升值。此外,價格競爭從未停止過,因此大多數供應商仍會維持産品出口價格穩定以保持市場份額。”馬思禮説。

    除此之外,另外23%的中國供應商認為挑戰來自於“原料成本不斷上漲”,10%認為是勞工短缺。

    那麼,重壓之下,中國電子産品産能擴張動力來自哪?

    “全球市場對電子産品需求依舊強勁。”報告稱,39%的受訪供應商計劃將産能至少提高20%,而47%的供應商表示將以歐盟為主要出口市場。

    美國經濟衰退在多大程度上打壓了美國的採購能力?黃譚偉説,這個很難做出判斷。但他告訴記者,從展會的註冊情況看,美國買家比去年上升了7%,而印度,俄羅斯、南美、土耳其的註冊買家增加了50%,而過去,買家註冊量平均每年上升15%。

    他分析,短期來看,儘管次債危機對美國經濟的打擊總體影響了美國市場的購買意願,但作為已經普及的日常消費品,包括電子消費品,“該買的還是會買”。他認為,從大方向看,機電産品的供應商,主要集中在兩個地區,一是以高端工程電子製造為主的廠商,這些廠商主要集中在歐洲和日本;二,面向終端消費者的消費類電子産品,則主要集中在中國。經濟的波動,大型高端設備的採購會受到衝擊較大,但消費電子産品則相應受影響較弱,因而中國供應商尚能保持擴張産能的趨勢。

    “他們必須接受中國産品漲價”

    “在應對挑戰時,我們一般會提醒中國供應商兩點。”裴克為強調説,“一方面要拓展歐美買家以外的多元化客戶;另一方面,也告訴他們,要繼續重視美國。”

    事實上,就在眼下,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已從過去8.277元下調至7元以下——這意味著,對那些有志於出口業務的中國供應商而言,僅匯率損失帶來的直接衝擊就高達15%!加上過去一年中,國內人力成本平均上升5%-10%,以及原材料價格的升幅,這是一筆沉重而令人頭疼的賬。

    裴克為認為,“強勢美元”的趨勢還將保持,“80%的交易還是通過美元來結算,即使在那些歐元區的國家。”這給一向以成本優勢著稱的中國製造商帶來的壓力可想而知。

    但裴克為並不認為現實如此悲觀:“從産業規律來看,企業會向兩方面轉型:首先,想繼續保持低價競爭力的,會向成本更低的地方遷移,這就是去年被大多數公眾所解讀的企業外遷潮;而另一種轉型方向,卻被大多數人所忽略——選擇向産業價值鏈的上游走,通過提高産品的附加值來漲價,應對成本上升的壓力。”

    “目前,和我們合作的供應商幾乎都是往上游走的。”裴克為説,就像當年日本、韓國、臺灣製造業經歷過的道路一樣,經過20年錘鍊的中國電子製造業也正在經歷一場從“成本競爭”向“價值鏈競爭”的裂變。他舉例説,即使是他近期訪問的,遠在內陸的西安一家製造企業,“他們從研發到員工服務意識,跟十年前已經完全不同,現在他們非常注重品牌,過去他們是不在乎企業形象的”。

    清華同方股份有限公司銷售總監肖衛榮先生亦介紹説,中國企業將産品提到更高價的前提是,提供更多的功能、設計和服務。在此前提下,國外客戶大都能接受“提價”的要求。

    “當産品品質、服務向上游走時,價格上升是必然趨勢。”裴克為説。

    “買家對價格很敏感,但是他們必須被迫接受。”黃譚偉説,從産業配套鍊的關係看,“國外買家或者採購商要再培養一條成熟的供應鏈,在各個環節找到好的供應商,至少需要兩年,因為有品質認證、合作配合等一系列的問題。”他説,從更換A供應商,至找到其替代廠商B,“過程很痛苦”,放眼全球,在電子消費行業,找到替代中國供應商,既有規模、成本優勢,又有品質保障的地區,幾無可能。

    他舉印度為例,印度目前的優勢産品在於手工製品、刺繡、家紡、服裝這些輕工業産品,另外就是不銹鋼。而電子産品的生産、設計、整合能力,印度遠遠不及中國。

    在此前提下,歐美買家必須接受中國供應商的“漲價”,黃譚偉透露説,漲價幅度在10%以上的中國供應商,大有人在。

    擺脫對美國市場的依賴

    儘管如此,次債衝擊波給中國電子業帶來的危機感依舊無處不在。

    據本報向黃譚偉了解,去年以來,與“中國出口”命運密切相關的環球資源,開始將中國供應商介紹到了中東和印度,並且每年開始在迪拜和孟買兩地各舉辦一場“環球資源電子産品交易會”。

    “我們今年也正在考察俄羅斯,考慮是否也在那裏辦交易展。”他説。

    他告訴記者,環球資源到中東、南亞以及東歐等發展中市場辦展是客戶的要求,“目前歐美買家仍然超過所有買家的50%,未來我們希望歐美、發展中國家市場和中國內需市場能各佔三分之一,達到相對平衡的局面。”

    深圳一位參展從事攝像器材的電子廠商告訴記者,其公司也接到了環球資源今年下半年到孟買推介産品的邀請,“目前正在考慮,看那邊的需求怎樣”。他表示,公司對印度、中東等地的購買力還是存在疑慮,但是未來“客戶要多元化”是公司的必然選擇,這樣才能走出對歐美市場的過重依賴。

    “教育市場是很難的,他們(中國供應商)還是會很擔心印度很窮,買不起東西。”黃譚偉笑稱,“但是看看中國就知道,未來印度購買力也不可能太差。”

    他同時透露説,今年下半年環球資源在迪拜的展位,目前已經預訂出了270個,比去年的150個有了大幅上升,這充分説明瞭中國供應商拓展海外市場的多元化要求。
編輯:胡珊珊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