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兩岸應堅定不移地深化經濟合作
危機面前應設法捕捉機遇,化險為夷。美債危機雖然使國際金融市場出現急劇動蕩,世界經濟復蘇的不確定性、不穩定性上升,但也為中國提供了加速人民幣國際化、加快形成世界市場、提升國際經濟金融地位的良好契機。兩岸應加快推動更緊密的經濟合作,防範風險,加強溝通,推動實現兩岸經濟強勁、穩定和可持續增長。
第一,共同擴大內需市場。二戰以來,世界經濟中出現過日本奇跡、西德奇跡、亞洲四小龍奇跡,但最大的經濟奇跡應該是連續30多年保持年均10%高增長的中國經濟奇跡。中國奇跡正在改變世界經濟格局。美債危機的出現,再次表明世界經濟重心正在東移。以中國大陸為核心的新興市場在世界經濟版圖中的重要性日益提升,加快由“世界工廠”向“世界市場”的轉變是大陸當前的經濟主題。形成世界市場需要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大陸經濟增長需要減少對出口的依賴,加強擴大內需,尤其是民間消費,改變近年來民間消費佔GDP比重不升反降的不利局面。今年是中國大陸實施“十二五規劃”的開局之年,無論美債危機發生與否,繼續擴大內需、轉變經濟增長方式都是當前的主要目標。下半年的工作重點是處理好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調整經濟結構、管理通脹預期三者的關係,努力把物價漲幅降下來,繼續保持經濟平穩較快增長。由於美債危機造成國際金融市場動蕩及出口波動性增大,內需市場的重要性日益顯現。但在刺激內需的同時,應以美歐前車之鑒,審慎運用貨幣及財政擴張政策,力求避免不良後果。臺灣也需要進一步擴大內需。臺灣“經建會”將2011年定位成“消費年”,力爭由以前的“出口單引擎”變為“出口內需雙引擎”,實現臺灣當局設定的“54321”經濟目標,即:經濟增長5%、失業率4%、薪資成長3%、物價漲幅2%、重大投資超過1萬億元新台幣。除加強公共建設和重大投資外,提高大陸游客赴臺限額、放寬大陸企業赴臺投資領域等兩岸經濟交流政策也將有助臺灣內需的擴大。
第二,加強兩岸産業合作。一是加強兩岸製造業合作。充分利用大陸的市場和人才以及臺灣方面的管理經驗是打造世界一流企業、落實擴大內需的重要途徑。據臺灣“經濟部投審會”統計,截至2011年6月經批准赴大陸投資額累計超過1051億美元,件數約3.8萬件;另據島內非正式估計,大陸臺商累計投資金額超過3000億美元,總數逾10萬家,在當地雇用人數達1400萬人,遠超過臺灣的就業人口。但數量龐大的臺商大陸投資仍以製造業為主,大部分是加工出口産業,在産品價值鏈生産的“微笑曲線”中,臺資企業仍多集中在利潤較低的加工製造環節,即使在近年來臺灣企業在研發部分有較大提升的形勢下,臺資製造業缺乏自有品牌、核心技術與銷售渠道的代工生産模式弊端仍暴露無遺。利用ECFA的契機,通過兩岸産業合作加強研發設計、自有品牌與行銷通路的發展,改變出口産品結構過於集中、産品附加價值過低的不利局面,將産品的最終市場指向大陸。二是加強兩岸服務業合作。服務業是內需型産業,臺灣服務業受島內市場規模限制發展空間狹窄。ECFA後大陸加快了對臺灣服務業的市場開放,解決了其市場規模不足的問題,規模經濟所帶來的利潤將提升臺灣服務業的研發投入,增強兩岸服務業的國際競爭力。三是加強兩岸新興産業合作。兩岸新興産業的發展必須找出彼此核心競爭優勢,結合互補,形成深度接軌的兩岸産業合作模式,才能佔領先機。“十二五規劃”要把七大戰略性新興産業産值佔GDP比重由目前的2%提升到2015年的8%和2020的15%,這為兩岸新興産業在全球範圍內的崛起提供了難得的歷史機遇。
第三,加強兩岸金融合作。一是加強貨幣合作。現階段已實現在臺人民幣現鈔買賣業務,自2008年6月30日開放至2011年8月11日止,臺灣當局共批准223家金融機構所屬3563家分支單位及194家外幣收兌處辦理人民幣兌換業務,累積共賣出175億元人民幣、買入142億元人民幣。人民幣現鈔的拋補,已由原先的匯豐銀行及美國銀行兩家外商銀行辦理,改由臺灣銀行與兆豐銀行的香港分行與中國銀行(香港)簽署協議,並自2010年10月26日直接向臺灣的金融機構提供全新且價格較優惠的人民幣現鈔。此外,臺灣當局2011年7月21日發佈“臺灣地區銀行辦理人民幣業務規定”,開放國際金融業務分行(OBU)可辦理人民幣業務;有關開放DBU辦理人民幣業務,事涉兩岸貨幣清算機制的建立,兩岸將進一步協商。未來兩岸可在貨幣清算方面取得突破,簽署貨幣互換協議,設計安全合理的計算方式,繞開美元,直接進行本幣計算,降低兩岸匯兌成本。二是加強機構合作。兩岸銀行、保險及證券等金融機構都有合作。截至8月12日止,17家臺資銀行香港分行均與中國銀行(香港)簽署協議,並已全數開辦人民幣業務。在內地,大陸共受理13家臺灣地區銀行在大陸設分行(6家)或辦事處,臺灣金融監管部門也批准4家大陸銀行到臺灣設立辦事處。臺灣第一銀行與大陸招商銀行、臺灣玉山銀行與大陸中國銀行、臺灣華南銀行與大陸交通銀行7月分別簽署業務合作協議,將在多個領域開展合作。兩岸合資組建基金公司方面也有新進展,臺灣富邦集團與大陸方正集團合作7月成立方正富邦基金管理公司,臺灣統一證券與大陸興業信託、臺灣國泰投信與大陸國開證券合作成立基金公司也在籌備中。但總的來説深度、廣度遠遠不夠,面對新的世界情勢,兩岸機構應要有更密切合作。三是加強市場合作。例如兩岸交易所的上市公司可以交叉掛牌,現在已有TDR形式,未來可以加快步伐。四是加強監管合作。繼今年4月兩岸成立金融監管平臺之後,應通過設立常態性窗口和金融監管相關人員互訪,不斷強化兩岸金融管理的制度化。
第四,加快人民幣國際化。美元貶值和美債波動令兩岸金融資産飽受縮水之苦,長期而言,還需通過人民幣國際化擺脫這種被動局面。加快人民幣國際化的步伐,一是短期內擴大人民幣匯率的波動幅度,加快人民幣的升值速度;二是發行以人民幣計價的海外債券,提高國際投資者持有人民幣資産的意願,加速人民幣交易或持有的便捷化;三是設法讓人民幣成為周邊的主流貨幣,推動有關東盟地區貨幣合作框架的建立;四是逐步實現人民幣自由化,人民幣在境內、境外都可自由兌換外幣,民眾可自由、無限制地買賣人民幣,通過大陸民眾大量持有外幣或國外資産減輕人民幣升值壓力;五是有效地控制物價水準,維持長期穩定的人民幣匯率水準,長期匯率水準最終由大陸經濟發展狀況決定;六是建立以人民幣為主體的“中華貨幣區”,充分發揮香港和臺灣的金融中心作用。在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中,臺灣可利用兩岸貿易、投資額龐大的優勢爭取人民幣的結算業務,成為香港以外的另一個人民幣離岸中心,也有助建成臺灣當局提出的“亞太資産管理中心”的目標。(本文完)(本文作者朱磊係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經濟研究室主任 經濟學博士)
本網獨家稿件,如需轉載請與我網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