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9日,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部署金融支援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的八項措施,強調要優化金融資源配置,用好增量、盤活存量,有力地支援經濟轉型升級,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發展。而近期銀行間市場波動劇烈、流動性驟然緊張,凸顯商業銀行資産負債結構不合理,以及流動性管理水準低的現狀。如何盤活存量、用好增量,使信貸資金從無效領域轉向實體經濟,商業銀行已經無路可退。
就此,本報從今天起推出一組“商業銀行如何盤活存量用好增量”系列述評,就當前存在的問題及對策進行解析。
記者杜金6月中下旬,銀行間市場的流動性緊張局面不期而至,這場始於端午節前的銀行間市場流動性緊張局面,雖然在6月的最後幾天逐步得到緩解,但之前的”險象環生”,凸顯了商業銀行資産負債結構不合理,以及流動性管理水準低的現狀。
更重要的是,央行在此次“錢荒”中的態度和舉措,被分析人士解讀為有意收縮銀行表外規模。此舉背後,彰顯出的正是政府多次強調“用好增量、盤活存量,更有力地支援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的決心。
盤活存量空間和潛力巨大
根據央行的統計數據,截至5月末,金融機構各項人民幣貸款餘額達到了67.22萬億元。面對如此龐大的貸款存量,如何更多、更好地依靠盤活信貸存量,進而有效地支援結構調整和轉型發展,是一個大命題。
“現在每年銀行的信貸增量大約9萬億元不到,但是存量比較大,且集中度比較高,這樣資金沉澱下來後,造成使用效率低,也就是説信貸支援實體經濟的效率還有待提高。”國開證券宏觀分析師杜徵徵表示,“只有資金週轉起來,流動速度加快,使用效率才能提高。”
工行董事長姜建清此前也表示,盤活存量就需要提高信貸的週轉率。“人民幣貸款餘額達67.22萬億元,如果每年提高信貸週轉率0.1次,縮短貸款平均期限一個月左右,相當於通過存量週轉多增貸款6萬億元至7萬億元,潛力和空間巨大。”姜建清説。
而提高貸款週轉速度,在業內人士看來,則需要依賴銀行自身提高信貸投放品質,加強風險防控,退出潛在風險貸款,釋放低效率資金的佔用。
“盤活存量信貸資金具體來講就是銀行要在實際工作中限制‘兩高一剩’類的貸款投放。”農行行長張雲日前在陸家嘴論壇上表示,通過信貸資金結構調整來促進經濟結構的調整,推動中國的經濟向更合理的方向發展。
今年産能過剩矛盾突出,不僅風電、鋼鐵等傳統行業産能過剩,一些新興産業也出現了産能過剩的趨勢。“實際上過去幾年一些行業的産能一直在累積,量已經很可觀了。儘管今年投資增速不低,但相對於産能,這個增速是不夠的,再加上今年出口增速也有所放緩,造成現在産能過剩就更加明顯了。”對外經貿大學金融學院兼職教授趙慶明認為。
根據中國銀行業協會公佈的數據,2012年,銀行業“兩高一剩”行業貸款餘額為18675.39億元,佔總貸款比重為2.87%。儘管“兩高一剩”貸款較以往已得到有效控制,但受累于産能過剩的蔓延,今年銀行資産品質風險點有可能從個別區域轉向部分産能過剩行業。銀監會主席尚福林在陸家嘴論壇上透露,截至今年5月末,商業銀行的不良率是1.03%,比去年略有增加。
在這種情況下,如何“在保持信貸增量合理適度增長和均衡投放的同時,更加注重存量貸款的週轉,統籌運用好信貸增量和存量的收回再貸,增加貸款累放量,提高信貸資金使用效率,增強對實體經濟的服務能力”,已是銀行今年工作的“主修課”。
強化存量信貸管理銀監會主席尚福林日前在陸家嘴論壇上表示,按照中央“四個一批”的要求,對産能過剩行業區分不同情況,分別實施差別化信貸政策,推動調整過剩産能。
“實施差別化信貸政策,重點就是加強存量信貸的管理。”某國有銀行省分行信貸管理部負責人告訴記者,目前銀行對産能過剩行業存量客戶都進行了排查,對國家産業政策允許且位於行業中游的企業和項目,一般是優化信貸管理方案,定期重評抵、質押物,加強貸款管理。而對於不符合國家産業政策的落後産能和重復建設項目,一是不主動行銷,二是對於簽合同的要儘量減少貸款提用,明確退出清單,儘快退出或制定壓縮計劃,到期的堅決不轉貸、不展貸。
“現在銀行都設置了行業的融資限額,防範行業集中度風險,對過剩的行業採取謹慎的信貸政策,確定較審慎的行業融資限額。”業內專家告訴記者。“總行每年對於‘兩高一剩’行業都會有信貸總量的控制,基本上每年都是壓的方向,但幅度不會超過10%。目前我們行上半年主動壓縮和退出産能過剩行業的融資總量差不多有1億多元。”上述負責人表示。
根據工行提供的數據顯示,2010年以來,該行主動壓縮和退出地方政府融資平臺領域、房地産和産能過剩行業等融資總量達4000億元。
工行還表示,今後將堅持有保有壓、有扶有控、區別對待原則,運用信貸杠桿促進過剩産能的消化、轉移、整合、淘汰,堅決不對産能嚴重過剩行業違規建設項目新增授信,防止盲目投資加劇産能過剩。
另外,專家和業內人士同時提到,“當前處於經濟轉型和全球經濟不景氣交織的狀態,銀行退出過剩行業也要分步走,有步驟、有重點地慢慢退出。”業內專家表示,確定區別對待的信貸政策,支援過剩行業的兼併整合,但對於商業銀行資産負債表上的嚴重過剩行業的貸款存量,要堅決停止到期貸款展期、以新還舊的做法。
確保退出資金流向實體經濟
把握好從産能過剩行業退出後資金的流向,是盤活存量資金的關鍵。
對此,國務院常務會議其實也已經明確了方向:按照有保有壓、有扶有控的原則,加大對先進製造業、戰略性新興産業、勞動密集型産業和服務業、傳統産業改造升級以及綠色環保等領域的信貸支援,培育新的産業增長點;支援調整過剩産能,對整合過剩産能的企業定向開展並購貸款,嚴禁對産能嚴重過剩行業違規建設項目提供新增授信。
“我們對於過剩行業信貸是主動調整,退出的這部分資金投向了小企業或比較好的行業以及個人貸款類。”上述國有銀行省分行信貸管理部負責人稱。
“産能過剩,導致了銀行資金使用效率的低下,加大了信貸風險。運用信貸杠桿促進過剩産能的消化、轉移、整合、淘汰已經勢在必行。銀行要在信貸結構調整上下工夫,通過存量貸款的結構調整、移位優化,加大對國家重點在建續建項目的支援,加大對‘三農’和小微企業等薄弱環節的支援,推動實體經濟發展。只有讓資金以合理的價格對接實體經濟中最活躍的大量中小企業,資金的使用效率才會有提高。”業內專家強調。
同時,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産業、勞動密集型産業和服務業是中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客觀要求。因此,這些領域也是銀行信貸投放的重點。工行表示,2010年以來工行將從過剩行業騰挪出來的信貸資金主要用於重點在建續建項目、小微企業、新興産業和個人消費信貸等領域。
“盤活存量資金還在於練內功,政府的政策重在調結構,改變銀行等金融機構把資金投向高回報率、高風險以及一些産能過剩行業的做法,最終目的是讓資金真正流向實體經濟。”專家表示。 (杜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