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銀行“挖角” 忙貨比三家成常態
銀監會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12年11月末,全國銀行業金融機構理財産品餘額達7.61萬億元,較2011年末的4.59萬億元有大幅增長。與此同時,新年伊始,銀行理財産品收益率普遍有所回調,5%以上的預期收益率已難覓蹤跡。銀行理財産品“量增價減”,一增一減之間,更多的主動權轉移到投資者手中,“貨比三家”正成為常態。
相比往年銀行理財市場的“搶購一空”,現今的投資者正變得更加“淡定”:記者在天津市北辰區銀行密集區了解到,很多人都在附近打聽一圈,反覆比對收益率、期限之後再決定購買哪款産品。投資者的精心比對不只在“線下”:市場研究集團益普索報告認為,越來越多的投資者正將電子渠道作為獲知理財資訊的重要途徑,官網、第三方理財網站和新媒體的重要性日益突出。
今年開年以來,銀行理財産品收益率普遍有所回調,2012年以來的下降趨勢得以延續。數據顯示,2011年銀行理財産品的平均收益率在6%左右,2012年平均收益率由年初的5.2%下降到11月的4.3%,隨著年底的臨近,才短暫回升。
儘管如此,在股市、樓市不明朗的背景下,銀行理財産品仍然“産銷兩旺”。中國社會科學院數據顯示,保守估計2012年全年募集資金規模流量不低於20萬億元,遠高於2011年的16萬億元。
相比銀行存款,理財産品仍有明顯優勢:現階段銀行活期存款利率為0.35%,一年定期存款基準利率為3%,3年期定期存款基準利率為4.25%,五年期定期存款基準利率為4.75%。即使考慮到10%的上浮空間,部分銀行理財産品的年化收益率也已與5年期定期存款利率相當。“穩收益、低風險”,銀行理財産品仍為許多人的投資首選。
銀行理財産品量增價減,更多的主動權正向投資者轉移。百姓“用錢投票”更加頻繁,存款在銀行間的轉移已屢見不鮮。
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高收益銀行理財産品已成為很多銀行爭奪客戶的法寶。為了便利投資者跨行購買銀行理財産品,一些中小銀行推出了“刷POS機存款”“憑轉帳單報銷轉賬手續費”“跨行買銀行理財産品送購物卡”等多種優惠,將“挖角”進行到底。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學院副教授孫建華認為,理財産品已成為銀行存款競爭的重要工具。浮動收益的銀行理財産品不是存款,屬於表外業務,但是在存續期前後都是活期存款,爭奪理財資金實際上也是在爭奪潛在存款。
百姓“用錢投票”,同樣促進了存款、理財間的轉移。
家住天津的白領李先生告訴記者,把錢存活期利息太低,存定期取現又不方便,於是把閒錢買了10萬元的銀行理財産品,收益高,不耽誤事兒。數據顯示,自2005年以來,我國銀行理財産品快速發展,年平均規模增長接近100%。2012年11月末,我國人民幣存款餘額在90萬億元左右,同期銀行理財産品餘額已達7.61萬億元。
南開大學金融學系副教授張尚學認為,“風險相同”,收益不同,存款尤其是活期存款肯定要向銀行理財産品轉移。2010年以來,利率較低的活期存款佔存款總量的比例持續下降,“存款定期化”趨勢明顯,銀行理財産品等投資渠道的興起,是活期存款分流的原因之一。
數據顯示,通過投資銀行理財産品,投資者獲得了比儲蓄更高的收益。銀行理財産品收益率雖高,但也並非高到不合理。威海銀行去年年初一份理財産品説明書對銀行理財産品預期收益進行了計算:根據當時銀行間市場的投資情況,理財資金若分散投資于央行票據、債券回購等金融工具,可以保證5%左右的年化收益率。
中央財經大學民生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李永壯認為,如今利率市場化尚未完全放開,銀行的存款利率並未反映資金的真實價值。銀行理財産品的高收益,只是銀行把利潤蛋糕多分給投資者一點,一定程度上也是儲戶資金的價值回歸。
統計顯示,2012年披露到期資訊的銀行理財産品,絕大部分都達到了預期收益率。但頻頻爆出的理財産品負面新聞,也使蓬勃發展的銀行理財市場蒙上了一層陰影。
李永壯認為,在看到銀行理財産品高收益的同時,也應看到背後的風險,收益與風險成正比,不可以把銀行理財産品與存款畫上等號。銀行在理財産品銷售過程中也應該及時揭示風險,逐步培養投資者的風險意識。(鄧中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