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規出臺 給銀行理財加道“防火牆”

2013-04-01 14:20     來源:人民日報     編輯:范樂

  新規的出臺,有利於化解市場潛在的風險,更好地保護廣大投資者的利益。同時,也將促使商業銀行加快理財業務轉型,改變當前這種依託其他機構變相放貸的理財模式,而真正回歸銀行理財的代客理財本質

  上周,針對規模快速擴張的商業銀行理財産品市場,銀監會出臺新規進一步規範商業銀行理財業務投資運作。新規甫一發佈,引起A股市場金融板塊的大幅振蕩:銀行股出現集體下跌,部分理財餘額較高的銀行股票甚至跌停。

  新規為何引發如此劇烈的市場反應?

  業內人士分析,新規主要對銀行理財資金投資于非標準化的債權資産進行了嚴格規範,要求控制此類資産總額,實行理財産品和投資資産的一一對應,併為此類資産計提資本,這些資産包括信託貸款、委託貸款、信貸資産等。

  這些業務,恰恰是近年來商業銀行理財業務快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其規模和市場佔比相當可觀。據市場預測,這類投資約佔整個銀行理財産品市場的40%左右,餘額近2.8萬億元。銀監會此次對這部分業務加強監管,嚴格控制業務擴張帶來的風險,無疑會給“高燒不退”的銀行理財市場帶來降溫,並對銀行盈利産生影響。

  銀監會最新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2年末,我國銀行業金融機構理財資金餘額達到7.1萬億元,較上年末增長56.3%。然而,銀行理財市場在快速發展的同時,風險也隨之積聚。

  去年以來,商業銀行通過券商、信託等非銀行金融機構,將大量理財資金投資于票據、信貸類資産等,進行風險資産騰挪或轉移,藉以規避貸款管理和監管要求,銀行理財産品也因此成為銀行高息攬儲、變相放貸的工具。

  統計數據顯示,今年1—2月,社會融資規模為3.61萬億元,其中人民幣新增貸款為1.69萬億元,其佔比不及社會融資規模的一半,與此相對應的是信託貸款、委託貸款和票據等表外融資業務的不斷快速增長。大量非信貸融資處於監管之外,資金在銀行及其他金融機構轉移,風險也在其間不斷傳導、累積,最終有可能引發整個金融機構的系統性風險。

  而且,此前不少銀行理財産品採用“資金池”運作方式,不同期限、不同風險、不同收益的多個理財産品同時對接“資金池”內多筆資産,以致每項産品具體的資金投向不明確,單個産品難以核算、兌付。一旦後續的理財産品難以順利發行,或者是投資者集中贖回,風險就會集中爆發。

  針對這些情況,新規嚴格限制業務規模,要求商業銀行對此計提資本、以成本覆蓋風險;同時要求對每個理財産品進行獨立管理、記賬和核算,以分散理財産品的流動性風險。對於普通投資者來説,理財産品的透明度更高,由此能清楚了解每筆資金的投資去向和風險情況,及時掌握産品投資狀況,做到明明白白理財。

  新規的出臺,給銀行理財加了一道“防火牆”,有利於化解市場潛在的風險,更好地保護廣大投資者的利益。同時,也將促使商業銀行加快理財業務轉型,改變當前這種依託其他機構變相放貸的理財模式,而真正回歸銀行理財的代客理財本質。

  面對巨大的市場需求,銀行應努力提升自身的資産管理能力,利用較為成熟的風險評估技術,為客戶提供金融資産服務,實現資産增值,使得理財市場真正成為直接融資市場的有益補充,滿足實體經濟發展需求。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