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理財“飛單” 華僑銀行怒告恒天財富

2013-02-01 10:49     來源:中國廣播網     編輯:范樂

  【導讀】人們往往認為那些站在銀行大廳內、身著銀行工服、笑容可掬的理財經理必然是銀行的正式工作人員,這種慣性思維其實很要命,畢竟,騎白馬的也可能是唐僧。這些工作人員也有可能並不是銀行的正式員工。

  據經濟之聲《天下公司》報道,近日,有線人爆料説,華僑銀行的一個理財産品客戶經理跳槽到了第三方理財機構——恒天財富公司,擔任公司財富中心的團隊負責人,負責代銷理財産品。他利用自己在華僑銀行的同事,以華僑銀行的名義,向銀行的客戶兜售第三方的信託理財産品。華僑銀行知曉此事後,一怒之下將恒天財富公司告上了法庭。

  什麼是“飛單”

  在銀行業,這種行為叫“飛單”,就是指客戶在銀行購買理財産品的資金沒有進入銀行的口袋,而被他人撈走了。經濟之聲記者今天試圖採訪恒天財富董事長梁越,但是這位老總一聽是記者來電,就匆忙間挂了電話,再打時,電話已然無人接聽。而華僑銀行對這件事也三緘其口。

  為何出現“飛單”

  一般來説,第三方理財有三個銷售渠道,一是通過銀行,二是利用行銷人員掌握的客戶資源,三是電話行銷。因為大量高端的理財客戶都集中銀行手裏,第三方理財機構力量比較薄弱,所以第三方機構往往倚重銀行的渠道進行銷售,由於這些理財産品並未得到銀行方面的認可,只能採取"飛單"的形式。通常的做法就是行銷人員找到銀行裏的客戶經理,借他們之手以銀行的名義進行代銷,第三方公司給客戶經理返點,一般返點都在1%左右,有些小的第三方公司甚至能給到3%。

  以往銀行處理“飛單事件”多是“啞巴吃黃連”,最後只能將涉案人員開除,此次銀行直接將第三方機構及銷售人員告上法庭在國內實屬首例。

  一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第三方理財機構工作人員在接受經濟之聲記者採訪時,對當下第三方理財機構市場的混亂表示擔心。他説,恒天理財機構本身就是一家很混亂的公司,出現這樣的情況理所當然。

  工作人員:飛單實際上沒經過銀行風控委員會的審核,基本上第三方依靠自身力量推動的銷售不多,恒天大部分銷售都是靠飛單。

  理財機構瘋狂拼銷售

  數據顯示,隨著第三方理財市場的快速發展,不少第三方理財機構的銷售額也在快速增長。去年,恒天財富全年銷售將近400億元,同比2011年代銷規模已經翻番

  這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第三方理財機構工作人員表示,第三方財富成立的初衷就是站在第三方的立場,保持獨立性,專業性,為投資者負責。但不少理財機構為了拼銷售置投資者的利益於不顧,這一點需要行業深刻反省。

  工作人員:第三方應該獨立客觀地站在投資者的角度,幫助客戶選擇最合適的産品,但是國內目前沒有走到那一步,能做到獨立、客觀的第三方幾乎沒有。

  【專家觀點】

  張立棟:第三方理財機構是理財市場很重要的一部分。在這個飛單事件中,這家第三方理財機構按照正規程式是沒辦法在銀行獲得認可的,它才選擇讓銀行工作人員以銀行員工的身份銷售外面的産品。

  之前在保險銀行銷售的過程中就出現過很多亂象,後來保監會下發了一個文件,允許銀行和若干保險公司簽約,但是每一個營業部最多簽三家,但要求銀行的工作人員和保險的工作人員的服裝必須有明顯的區別。這在以前就打“擦邊球”,讓很多大爺大媽上當受騙,存款最後都變成了保險。消費者在簽約的時候一定要看,自己作為甲方委託資金是和誰簽的約。在落筆的時候一定要謹慎。

  銀行和第三方理財機構之間是互利關係,在之前很多案例中他們都不希望撕破臉。這家銀行比較特殊,華僑銀行是一家新加坡的外資銀行,它的維權意識比國內很多本土銀行要強一些,能站出來對這種行業潛規則説不。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