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團購已經成為很多人生活消費當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從最常見的服飾、食品、家電到酒店、溫泉、旅遊,已經是“吃喝玩樂”樣樣皆能,今年以來,這種時尚的“團購風潮”又開始瞄準金融市場,理財産品也能“團”了,包括理財卡、投資銀條、紀念幣、千足金條甚至基金、保險、銀行理財産品等,統統都成了熱門的團購産品。
不過,銀行理財人士表示,團購理財産品在降低了投資門檻的同時,同樣也存在一些隱憂,尤其是一些第三方理財機構推出的理財産品團購是否可靠、安全,仍然需要投資者警惕。
團購理財産品網上熱賣
在剛剛過去的2012年12月份,國內購物網站淘寶網上的聚划算促銷中首次出現了金融理財産品專區,並宣稱“理財第一團”,其推出的理財産品主要分兩類:一類是與一家銀行合作的智慧存款服務,另一類則是與一家保險公司合作的保險理財産品。
記者了解到,雖然團購理財産品聽著有些新鮮,但依然受到投資者的追捧。在其推出的理財産品中,保險理財産品明顯更受青睞,三款産品均遭瘋搶。其中,一款最被熱推的産品短短三天內便引來4365人下單購買,按每單1萬元起購,即該産品總共賣出了1.01億元,刷新了中國網購單品紀錄。同樣,另一“智慧存款”的理財服務也被50219人搶購,賣出200多萬元。
事實上,理財團購這種形式並非剛剛出現,2011年年初,就曾有某股份制銀行推出一年期美元産品的團購計劃,即老客戶只要帶領一位新客戶一起“團購”理財産品,即可以普通客戶的購買金額,享受高端客戶的産品收益。然而,由於銷售狀況不佳,該産品在當年年底即被叫停。
基金團購幾年前也曾大行其道,當時基金的賺錢效應讓許多投資者熱捧,較高的申購費用一度催生了團購基金的風潮。2006年就有第三方理財機構在網上推出“基金團購”活動,創下兩天銷2000萬基金産品的紀錄。不過,在2008年股市大熊市以及基金業競爭激烈以後,基金公司下調了費率,這些網站很難再從中分羹,基金團購就漸漸銷聲匿跡了。
低門檻與高收益的雙重誘惑
在CPI不斷高企的背景下,理財産品的銷售去年以來出現熱銷,很多第三方理財銷售網站再次打出了“團購”産品的旗號。記者發現,理財産品團購受到投資者歡迎主要還是在於其低門檻與高收益的雙重誘惑,比如去年12月份在淘寶網最為熱銷的三款保險理財産品中,其中號稱“超短理財”的“金鑰匙1號”這款産品不僅是“一萬元可買”“3個月後可退”“預期年化收益4.05%”,而且還宣稱“無募集期”“初始費用、手續費、管理費全無”。而其中收益最為可觀的另一款産品年化收益甚至高達5.2%。
相比目前普通銀行理財産品最低5萬元的門檻,和如今在售産品普遍4%左右的年化收益率,團購理財産品的優勢顯而易見。“其實這類團購在保險業是一種慣例,現在則是借助網路團購的形式把個人客戶集中起來。”省城一家保險公司人士告訴記者。
此外,該網站通過團購形式熱銷的另一款“智慧存款”的産品也相比其線下銀行設置的條件少了“五萬元起存”這一條,50元便可起購,可謂十分“草根”。而且,3個月、半年、一年期的存款利率,均比基準存款利率要高,分別高出0.26%、0.28 %、0.3%。
而對於一些購買門檻需要上百萬元的信託類理財産品來説,團購理財的誘惑則更大,曾經某網站推出“信託計劃”的團購活動,宣稱合格投資者只需30萬元即可購買,其採用的方式便是湊錢投資。據了解,此信託産品單筆購買30萬元至50萬元的,預期年收益率為6%,50萬及以上的為6.5%。而該團購在半個月時間裏就有數十名投資者響應,並籌集到1500萬資金。此外,這些團購理財産品還有一個吸引投資者的是,在購買時相對較為便捷、快速,省去了跑銀行的麻煩,只需滑鼠一點,便可團下。
面對誘惑還要先看風險
在海銀財富山西分公司總經理楊朝陽看來,“理財團購”能把中小投資者的資金集合在一起,進行多元化投資,讓小資金共贏大收益。同時,投資者又能省下一部分交易費用,這些都是“理財團購”的可取之處。
不過,在目前團購理財市場尚不成熟的背景下,其存在風險同樣需要投資者注意。比如,銀行理財産品在設計時會充分考慮客戶承受能力,並有一整套風險測評的程式,而風險測評必須由具有一定資質的機構才能提供,目前國內具有這一資質的第三方機構很少。而目前團購理財交易則更注重宣傳産品的安全性、收益性,往往淡化了對風險的提醒,容易對消費者産生誤導。而且由於缺乏專業顧問作為引導,容易買錯産品或者承擔更高的風險。
而在一家國有銀行山西省分行理財經理陳女士看來,“網路理財團購還暗藏著一些目前無法預計的風險,比如追償難,萬一發生糾紛,可能連對方的人都找不到,此外,這些機構很容易誇大理財産品的收益,誤導客戶。同時,因為對第三方難以監管,所以如果發生權益被損害的情況,客戶很難維權。”她提醒投資者,尤其通過第三方機構團購理財産品時一定要學會判斷,一方面,不要買看不懂的産品,另一方面,所需購買的理財産品的説明、規定的條款一定要看清楚,搞明白才可下手,切勿衝動消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