穩賺不虧的銀行業 究竟有多“不好意思”

2012-02-10 10:48     來源:中國青年報     編輯:范樂

  近些日子,兩個“不好意思”惹怒了很多人:一個是民生銀行行長洪崎説的,銀行利潤太高了,連自己都“不好意思”公佈;一個是未具名銀行員工説的,今年工資漲得挺多,有點“不好意思”跟人提。一時間罵聲四起。輿論紛紛指出,中國的銀行借體制之便,大小通吃,穩賺不虧,真氣煞人也!

  人們的怒火不是沒來由的。當前,世界金融危機尚在深化之中,美、日經濟沒有真起色,歐洲更是在債務危機裏越陷越深。受此拖累,中國難以獨善其身,進出口皆堪憂慮。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已經下調中國2012年經濟增長預期至8.25%。具體到身邊事,中國人還受著樓市、股市、物價等多重問題的煎熬,日子過得不輕鬆。

  眾所週知,和西方拼中間業務不同,中國銀行業主要靠吃利差過活。目前,我國存款利率是3.5%,貸款利率是6.56%,息差超過3%,遠遠高於國際平均水準。中國的銀行由此大撈一筆。公開的數據顯示,2011年,16家上市銀行前三季度凈利差收入超過1.2萬億元,佔營業總收入80%,其中五大國有銀行為71.7%,股份制商業銀行為90%以上。

  有評論指出,由於利差是由政府強制規定的,這導致銀行仿佛“躺在金山上”,不賺錢也難。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秘書長陳永傑則説,煙草、石油雖然賺錢狠,但跟銀行比,那還差著一截子。

  與此同時,中國實體經濟卻顯得“冷”了許多。據悉,2011年,中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前三個季度實現利潤3.68萬億元,每人平均利潤不到4萬元。除去個人所得稅,每人平均凈利潤不過3萬元。很多中小企業掙紮在高原料成本、高勞動力成本、高資金成本的本生死線上,嗷嗷待哺。

  難怪洪崎不好意思,“中國銀行業一枝獨秀、利潤很高,不良率很低,大家有一點為富不仁的感覺,企業利潤那麼低,銀行利潤那麼高,所以我們有時候利潤太高了,有時候自己都不好意思公佈。”而此前,溫家寶總理在江蘇考察時,明確要求銀行將利潤建立在企業發展的基礎上,不能把企業當唐僧肉。

  現在,一些專家站出來説,中國銀行業走到今天,是時候利率市場化了。但這種聲音目前還很難成為主流。全國人大財經委員會副主任吳曉靈已經表態:短期內不宜徹底放開存貸利差。其理由是,“國家在銀行改制的過程當中,背了很多的財務負擔,那麼在一定的時間之內保持銀行的存貸款利差,保持銀行一定的盈利能力,是為了要更好地儘早地償還過去的歷史欠賬。”

  然而,無論如何,收窄存貸利差,以壓低銀行不勞而獲的部分,當是人心所向。

  除了利差之外,人們對銀行收費的怨氣也很重。武漢大學法學教授孟勤國領銜撰寫的《銀行卡收費不當問題調查研究》指出,2003年10月1日出臺的《商業銀行服務價格管理暫行辦法》明確銀行收費項目僅300多種,而現在《商業銀行服務價格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中列出的收費項目已多達3000種,7年時間增加了10倍。其中多有不合規、不合理之處。

  這些年來,輿論一遍遍聚焦於此。由頭或是跨行服務費用,或是小額賬戶管理費,或是其他。去年,在人聲鼎沸時,銀監會曾召集媒體開會,各大銀行陪坐兩旁。中國銀行業協會專職副會長楊再平會上稱,中國銀行業服務項目收費與境外同行相比並不高。就某些單項中間業務收費比較,中國商業銀行的客戶辦理“賬戶管理、支付方式、現金使用、特例處理”等4項核心常規業務支付的費用平均不足10歐元,而國際平均水準約為90歐元。

  這種解釋和人們的直觀感受相去甚遠。在消費者知情權和選擇權得不到足夠尊重的情況下,銀行很多創新項目以及隨之而來的收費必然得不到相應的理解。更何況,有些收費根本不值得去“理解”,哪怕它打著和國際接軌的旗號。

  英國前財政大臣尼格爾勞森説,市場經濟之所以有效,是因為市場紀律讓貪婪、愚蠢和無能處於可控範圍之內。當這種紀律匱乏之際,當企業被認為過大、過於重要或過於相互關聯而不能倒閉之際,這種關鍵的紀律就無法發揮作用,災難幾乎無可避免。他是針對陷入困境的蘇格蘭皇家銀行説的這番話,卻對中國銀行業一樣有意義。無論什麼時候,沒有客戶的繁榮,就不會有銀行的長久。

  其實人們對銀行的要求很簡單:生財有道。當然,這個“道”不僅是方法,而且是良心。(董偉)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