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路透
繼6月中旬,銀監會要求商業銀行發行的理財産品實行全國集中統一的電子化登記報告制度後,近日,央行又發佈了“中國人民銀行公告〔2013〕第8號”,正式叫停銀行間市場不透明的線下交易,此舉將使得之前多為線下交易的銀行理財賬戶受到影響。
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採訪的業內分析人士認為,將理財産品資訊更多地置於監管視野內,有利於防控系統性風險,不過新的規定中設置了報備期限和具體的審核要求,這對未來銀行的理財産品設計客觀上增加了難度,尤其是一些結構性産品。不過,長期來看,規範理財産品的資金流向一方面有利於幫助投資者防範投資風險,另一方面有利於在防控風險的同時,引導銀行資金進一步流向實體經濟。
三季度理財産品現量價齊跌趨勢
進入三季度,隨著央行釋放流動性,銀行中期考核落下帷幕,7月首周銀行理財産品的發行量和預期收益率均有所回落。
普益財富最近統計顯示,7月8日至7月11日商業銀行發行了357款銀行理財産品,平均預期收益率為4.61%,預期收益率進一步下降。
就在7月份的第一週,58家銀行共發行了497款理財産品,産品發行量減少77款。具體而言,人民幣債券和貨幣市場類理財産品發行數為232款,較上期報告減少21款,平均預期收益率為4.72%,較上期報告下滑39個基點;外幣債券和貨幣市場類理財産品13款,較上期報告增加8款,平均預期收益率為1.56%,較上期報告下滑28個基點。
普益財富研究員曾韻佼分析稱,“理財産品的收益率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其所投資資産的回報率。進入7月份,市場流動性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緩解,銀行間市場主要期限的拆借利率明顯回落。但7月5日商業銀行上繳存款準備金,且央行近日多次對貨幣政策的表態,預示著三季度市場資金面的情況不容樂觀,貨幣市場利率要回到一季度的寬鬆狀態,可能性不大。”
“反映到銀行理財産品的收益率上,隨著銀行考核時點過去,銀行對資金的渴求程度出現下降,因此産品收益率會下滑,但7月份産品收益率較4、5月份還是會保持優勢。”曾韻佼進一步表示。
電子化登記增加産品設計難度
今年6月中旬,銀監會向商業銀行下發《中國銀監會辦公廳關於全國銀行業理財資訊登記系統(一期)運作工作有關事項的通知》,同時,正式啟用了理財資訊登記系統,明確規定今後所有理財産品只有在該系統登記後才可以發售,未進行系統報備的理財産品,不得發售。並且,銀監會還要求,該理財系統要求上報的理財産品範圍,是銀行業金融機構本行開發設計的理財産品。這些産品通過審核後,理財産品、理財業務從業人員將獲得系統自動賦予的唯一登記編碼。
具體而言,商業銀行總行應在理財産品銷售前10個工作日,通過系統向銀監會或屬地銀監局報告産品相關資訊,理財産品需逐只報告,包括申報、發行、存續、終止登記。另外,商業銀行需要在7月31日之前完成2011年和2012年兩年已經成功發行的理財産品資訊的補錄工作。
據《經濟參考報》記者了解,此前,商業銀行發行理財産品前是要求通過書面化的形式進行備案,且每月一次向銀監部門上報自查的理財産品餘額及資産配置、資産狀態等資訊,銀監會只能事後看統計結果。現在,銀監會啟動電子平臺監測系統後,無疑將有利於監管部門事前監測銀行理財市場的狀況。
監管層認為,電子監測平臺屬於非現場監管,如同商業銀行定期就要通過一個特定系統向銀監會上報利潤、資産等數據一樣,理財産品在電子化平臺上登記能更加公開、透明。
不過,對於商業銀行今後發行理財産品而言,如果按照監管的要求,那麼一款産品設計出來後電子登記加上內審,差不多得15天后才能銷售。這就意味著,“今後,理財産品難再短期內快速地募集資金了,並且一旦發售週期變長,那麼在産品設計上,比如掛鉤股市、黃金類的結構性理財産品,這類根據市場行情會有收益變化的非保本型理財産品,設計難度會有所增加。”建行一位理財産品經理告訴《經濟參考報》記者。
還有業內分析人士認為,理財産品電子化登記後,將導致銀行利用表外資産進行資金騰挪的空間被壓縮,募集的資金投向將受到一定的監管,理財産品收益水準難以攀升,甚至存在下探風險。
銀行間市場理財賬戶線下交易受限
與此同時,7月9日,人民銀行以〔2013〕第8號公告的形式再次對銀行間債券市場交易結算管理做出了新的規定。在此新規下,銀行理財賬戶也將受到影響。
業內分析人士均認為,人民銀行的文件與6月銀監會要求銀行理財産品統一電子化登記新規相互配合,目的是將理財産品的資訊更多地處於監管之下。據悉,之前,銀行理財資金配置資産最廣泛的銀行間債券市場,由於商業銀行以理財産品管理人的名義,在銀行間債市開設的銀行理財戶多數為丙類戶,理財投資的主要標的資産也在銀行間債券市場,因此,債券市場的嚴厲整頓給銀行配置債券類資産帶來了較大的不確定性。
申銀萬國的分析師還認為,人民銀行8號文取消了理財産品廣泛使用的線下交易方式,傳統銀行理財産品交易模式將受到打壓。
監管層引導理財資金流向實體經濟
“實際上,監管層出臺各種新規的目的並不是打壓理財産品市場,而是意在規範理財産品的資金流向,當這些産品限期錯配等風險問題浮出水面時,監管層必須採取措施來遏制系統性風險。”社科院金融産品研究中心一位研究員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説,“目前,不少銀行將非標準化債權投資的理財産品清理得差不多了,下一步,銀行對債券類以及掛鉤黃金、信託等的結構性理財産品的設計應該會更加謹慎,並且資金流向會更加透明。”
日前,國務院發佈了《關於金融支援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的指導意見》,在“嚴密防範金融風險”一條中也提出“按照理財與信貸業務分離、産品與項目逐一對應、單獨建賬管理、資訊公開透明的原則,規範商業銀行理財産品,加強行為監管,嚴格風險管控。”並且,在“用好增量、盤活存量”的大框架下,其中重要一項就是要讓理財産品資金投入到實體經濟,而不是在金融系統內自迴圈、空轉。
“理財産品資金未來的投資方向一定是要和支援實體經濟聯繫在一起的,形式上可以創新,監管當局對風險監控也需要有前瞻性,正如銀監會所言,讓理財産品對接實體企業和項目産品,能夠進入實體企業,就能創造新的價值,覆蓋成本和風險。”上述社科院研究員進一步説。
對於下半年理財産品投資的選擇方面,有商業銀行理財分析師建議,“下半年,美國經濟的穩步復蘇將有助於帶動全球經濟走出陰霾,股票仍是有效創收的投資標的,若投資者希望收穫高收益,可考慮掛鉤海外成熟市場股票的結構性産品,不過也要注意自身的風險承受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