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韓國宣佈降息 新興市場再當“救世主”?

2012-07-13 10:13     來源:國際金融報     編輯:王偉

  ● 如果歐債危機無法儘快得到解決,新興經濟體受到的拖累會愈來愈嚴重,新興經濟體放緩的速度顯然會快於人們的想像。

  ● 中國第二季度GDP同比增幅將低於8%,甚至逼近7.5%的全年經濟增長目標,從而創下金融危機爆發以來的最低增速。

  7月12日,也就是中國公佈半年經濟數據的前一天,巴西、韓國意外宣佈降息。韓國是自2009年來的首次降息,將基準利率下調0.25個百分點至3.0%。巴西則是連續第八次降息,下調指標利率50個基點,至8.0%的紀錄新低水準。

  巴西、韓國沒有等待中國的半年經濟數據是有道理的。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諮詢研究部副部長王軍預計,第二季度中國GDP增速將回落到7.6%。這一成績創下金融危機爆發以來中國最低增速。

  新興經濟體一度被寄予厚望,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新興市場拯救了世界。這一次,在快速制定寬鬆貨幣政策之後,世界都在翹首以待來自新興市場“勝利”的消息。

  新興經濟體集體失速

  7月12日,韓國央行意外下調政策利率25個基點至3%水準,這是韓國三年半以來的首次降息舉措。至於降息的原因,韓國銀行金融貨幣委員會在當天召開的例會上表示,目前歐債危機並未找到有效的解決方案,歐洲財政危機可能向實體經濟轉移,全球經濟走勢的不確定性也正在增加。同時,韓國出口條件惡化、內需市場低迷,韓國經濟面臨巨大下行壓力。因此韓國央行決定下調基準利率。

  無獨有偶,同樣鋻於經濟復蘇步伐蹣跚,北京時間7月12日,巴西央行將指標利率下調0.5個百分點至8%的紀錄低位,這也是該央行自去年8月以來的連續第八次降息。巴西今年第一季度經濟增速僅為0.8%,增幅甚至不到美國的一半。昨日,巴西政府公佈數據顯示,該國5月份零售銷售數據大降,更令巴西政府希望能在工業生産及企業投資衰退之時而零售領域能保持活力的願望落空。

  “如果歐債危機無法儘快得到解決,新興經濟體受到的拖累會愈來愈嚴重,只是新興經濟體放緩的速度顯然快於人們的想像。”一位銀行業內分析人士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當前市場普遍期待各國陸續推出的寬鬆貨幣政策能逐步發揮刺激經濟增長的效用,然而全球經濟存在的不確定性越來越高,新興經濟體經濟增速能否在下半年出現好轉也愈來愈難以判斷。”

  匯豐集團中東歐及非洲次撒哈拉地區首席經濟師Murat Ulgen表示,過去一年以來,新興市場的增長步伐多數處於偏弱狀態,不過增速放緩與通脹回落,正好給予決策層刺激增長的空間。他預計,後續會有更多措施出臺。昨日,巴西央行利率委員會還表示,目前巴西低通脹水準給進一步降息舉措提供了較大空間,巴西央行在未來仍可能進一步降息。

  中國寬鬆政策力度加大

  儘管中國央行剛在上周宣佈降息25個基點,但是市場普遍預計,中國央行將於近期再次下調存款準備金率,而最大的因素則在於將於本週五公佈的中國第二季度GDP數據。

  “中國第二季度GDP同比增幅將低於8%,甚至逼近7.5%的全年經濟增長目標,從而創下金融危機爆發以來的最低增速。”當前,這樣的看法已經成為市場的普遍共識。與此同時,一些海外機構及市場人士更對中國的經濟數據産生質疑。總部位於倫敦的研究公司凱投宏觀根據自己創建的中國指數顯示,中國經濟今年第一季度的增速在7.6%左右,比官方GDP數據低0.5個百分點。該公司經濟學家威廉姆斯説,公司創建的中國指數一般來説與中國官方數據基本接近,但今年初兩者開始出現偏離。

  上述分析人士指出:“各個研究機構創建的指數模型都會有所差異,而無疑中國官方各項數據的採集應該更為全面且具有代表性,國外機構及人士對中國的了解局限性更大。不過這也表明,目前中國經濟數據令海外市場愈來愈緊張。雖然市場已經對中國第二季度GDP增速放緩有一定程度的消化,但是預計數據出爐後依舊會對市場造成一定的衝擊。”

  “當前,市場普遍預期中國經濟能在第三季度出現反彈,然而能否出現顯著反彈的關鍵在於,此前陸續推出的刺激政策能否有效以及後續更多刺激政策的出臺。”上述分析人士進而表示。花旗銀行指出,預估7月中國通脹將下滑至2%以下,而持續下滑的CPI及PPI為寬鬆政策預留了更多空間,“為進一步增加市場的流動性和提振經濟活躍度,年內央行可能還會再降息一次,調降存款準備金率兩次。其中,7月將可能很快迎來再次降準”。

  昨日,央行在公開市場進行了100億元的7天期逆回購操作,本週合計進行了600億元的7天期逆回購操作,逆回購操作力度明顯弱化。不過,央行罕見地在允許一級交易商申報7天期逆回購的同時,還允許他們申報28天期和91天期的正回購,儘管只是詢而不發。“雖然,由於1680億元的逆回購到期,央行本週被動凈回籠資金400億元。然而,央行同時進行正逆回購詢量,意在營造寬鬆氛圍,預計降準已臨近。”上述分析人士表示。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