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業務發展中的問題應理性看待

2012-12-13 13:56     來源:金融時報     編輯:范樂

  銀行理財業務當下是站在了輿論的風口浪尖上。該如何看待理財業務發展中出現的問題?又當如何規範理財業務下一步的發展?值得相關各方深思。

  從目前已經公開的情況看,近期由理財産品引發的幾樁風波均由銀行內控管理不到位造成。如華夏銀行肇事支行相關當事人銷售的中鼎系列理財産品未在總行報備,也未按程式報監管部門審批備案,屬於前臺人員擅自攬“私活”;而工行浙江金華商城支行捲入的理財糾紛案,情況與此類似。在理財産品發售環節,一線櫃員能否合規操作已成為最大的風險隱患。

  此外,個別機構還存在宣傳、資訊披露不到位、投訴處理不及時等問題。而高息攬存、資産表外轉移等行為,也是理財業務快速發展中的隱憂。

  問題的存在必須承認,但也不應因此就完全否定理財業務的意義。理性看待理財業務發展中存在的問題,規範與發展並舉,才是解決問題的理性選擇。

  客觀地講,理財業務在目前發展階段中出現一些問題在所難免,畢竟中國的理財業務還太“年輕”了。我國銀行理財産品2005年問世到如今僅7個年頭,規範的運作機制、專業的從業人員、嚴謹的行業自律、科學的評價體系、充分的資訊披露、審慎的客戶評級體系……均亟待完善。對理財業務在發展中出現的問題,銀行業應藉風險暴露之機,發現“風險點”,儘快完善相關機制,及時堵住漏洞。

  理財業務的超高速發展,也容易累積風險。數據顯示,我國銀行理財産品自問世以來,年平均規模增長接近100%,截至2012年9月末,銀行理財産品餘額6.73萬億元,比2011年末4.59萬億元增長近47%。規模迅速膨脹的同時很難做到服務品質的同步提升,不論是商業銀行還是個人投資者都應對此有個理性的認識,發展中出現的問題,最終還要靠改革與發展來解決。

  對普通個人投資者來講,理財産品提供了一個可分享市場收益的渠道。2011年,全國160家銀行為客戶實現投資收益達到1750億元,明顯高於同期儲蓄存款利率。理財産品填補了投資領域從無風險低收益的銀行存款到高風險高收益的股權類産品之間的空白,消除了中國金融市場投資譜係中風險收益配比的中斷點,一定程度上滿足了普通投資者的需要。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