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斌:用新視角構建中國金融發展總體戰略

2012-06-04 11:12     來源:經濟參考報     編輯:范樂

  中國經濟50人論壇、新浪財經和清華經管學院聯合舉辦的新浪長安講壇第214期日前召開。論壇成員、國務院參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名譽所長夏斌發表了題為“關於中國金融戰略的思考”的主題演講。夏斌表示,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的金融體系已相當龐大。但是伴隨市場的發展,一系列金融問題與矛盾錯綜複雜、互相交織。這迫切要求決策部門儘快統籌大局,就中國金融發展的方向、原則,不同時期的發展內容,不同政策措施的先後銜接配套,形成一個金融發展的總體戰略。在以“華盛頓共識”為典型特徵的西方經濟學理論籠罩下,轉軌國家、發展中國家崛起的金融戰略理論是什麼,可以説幾近空白。中國是一個具有“發展中、轉軌、非中心貨幣、大國經濟體”諸特徵的國家,不能簡單地用指導成熟經濟體發展的金融理論,必須對金融發展戰略理論有新的視角,這包括一系列政策制度的調整與改革。

  中國需要金融發展總體戰略

  夏斌説,過去的1978-2008年,中國13億人口的大國,以GDP年均9.8%的速度,保持了連續30年的高增長,創造了被世人公認的人類經濟史上的奇跡。然而,已成為當今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經濟,儘管30年改革開放成績驕人,但是在進一步邁向全球化的經濟征途中,迄今的“內修”功夫仍差強人意,經濟、金融發展中遇到的各種矛盾與問題,其多樣性和複雜性是30年來從未見過的。

  回顧過去,中國金融從30年前的一家中國人民銀行,經營簡單的存、放、匯業務發展到今天,金融體系已是相當的豐富。但是,伴隨市場的發展,同樣帶來一系列問題與矛盾並且空前多樣化和複雜化。舉不勝舉的各種金融問題與矛盾,無不表明,在中國現實金融生活的背後,市場與政府干預的矛盾、創新與監管的矛盾、融資結構的矛盾、計劃與市場的轉軌矛盾、經濟與政治的矛盾、短期與長期的矛盾、內外經濟的矛盾,同時存在,混雜交織,困擾著政府的決策。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這一切,迫切要求決策部門,儘快統籌大局,就中國金融發展的方向、原則,不同時期的發展內容,不同政策措施的先後銜接配套,有個明確的答案,有個清醒的判斷與安排,即必須要有一個金融發展的總體戰略。

  如果把分析的視野進一步擴展到外部經濟,當今世界經濟、金融發生的重大變化,同樣要求中國金融必須要有系統的戰略思考。夏斌説,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的爆發,美元霸權地位相對被削弱。同時中國經濟已擠入世界大經濟體行列,儘管國人仍然可保持東方特有的清醒和謙和,可以強調若干宏觀指標被13億人相除後的“每人平均”意義,但是客觀上巨大的經濟體量,其一舉一動,已不能不影響世界經濟。“中國威脅論”、“中國崩潰論”到“中國責任論”等等各種輿論,無非反映了世人從不同角度表示的不理解、關注、責備、害怕。可以説,當今中國與世界經濟的關係,已不是過去30年那樣,幾乎可在旁人不關注的情況下獨自發展。

  夏斌説,今天的中國,就如擠上擁擠不堪的公共汽車,自己再加小心,仍會不由自主地踩上或者碰著旁人的腳。隨著經濟總量擴大而不斷增大的資源、能源進口需求量,自然會引起旁人的議論。數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稍有舉動,就會為國際市場所關注、擔心。同樣,鋻於轉軌、新興國家的開放教訓,中國實行正常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也會帶來他國的輿論壓力甚至是保護主義的制裁。

  中國本可以鋻於自身狀況採取金融漸進開放的態度,但是過去未曾有的、現在對世界又有如此影響力的中國實力,還在持續壯大,必然會引起國際上一些勢力對中國金融要求加快開放的壓力。而且在經濟全球化中,由於中國金融政策的變化,通過國內實體經濟傳遞到全球實體經濟、進而傳遞到有關國家,反饋到其新的政策上,又會影響、制約我國的金融政策。這些政策自然包括匯率、利率、外匯儲備多元化、主權財富基金、人民幣離岸業務、資本賬戶管理等。在金融全球化下,中國政府必然會面臨從來沒有料到、也是不願意看到的一系列動態反饋。這迫使中國政府需要系統思考,其未來各項金融政策的孰前孰後、搭配銜接的問題。

  夏斌認為,總體上説,21世紀以來世界各國綜合國力的競爭在日趨激烈。特別是這輪美國危機的爆發,使得世界力量組合變化的形勢更趨複雜化。世界經濟正處於又一個“二百年大變局”的轉折時代。其中,人類經濟史上中國的又一次偉大復興,正成為世界關注和研究的全球性重要議題之一。特別在美國當今,有關涉及中國崛起的研究文獻幾乎每天翻新,出現各種遏制言論不可避免。因此,作為一個長過程而言,中國如何與世界的轉型和睦相伴而崛起,迫切需要有金融戰略的謀劃。這已是關乎一國貧富、興衰、存亡之大事。

  夏斌説,厘清中國金融長遠發展的應有邏輯、謀劃好今後的具體部署,這既是中國經濟偉大復興中極為重要的關鍵點和精妙之處,也是讓當今世界“中心貨幣”國家及其他國家能夠接受中國歷史性復興所必須要做的“中國宣示”。

  可以説,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的第一個30年,中國的金融,是世界金融體系中的“孤兒”。“大一統”的中國人民銀行,集中央銀行與商業銀行職能為一體,是財政的“出納”。中國當時幾乎無市場意義上真正的“金融”,自然也無從談起金融戰略。1978年至2008年的第二個30年,歷經偉大的改革開放,中國的金融業取得了快速發展,但是實事求是地説,在世界金融的棋盤中,中國仍只是一隻棋子。30年前,我們並沒有明確的、並被以後歷史不斷驗證的戰略規劃。下一個30年,由中國不斷壯大的經濟地位所決定,以及危機後國際經濟金融環境將顯著不同於過去的30年,中國要謀求經濟的持續發展,已不同於過去歷史上的任何時期,可以“閉門”發展自己,而是必須事先要有系統思考與戰略謀略。特別是在全球經濟事務協調由西方七國集團首腦會議轉變為20國集團機制的時代,意味著正是中國必須確立戰略利益的重要時期。中國更需要未雨綢繆,有備無患,為世界經濟發展做出共贏的、務實的選擇。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