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把脈第一季度中國經濟:回暖有苗頭 外需考驗大

2009-03-30 08:59     來源:上海證券報     編輯:肖燕
  在全球經濟依然處於低迷衰退的背景下,中國經濟能否在一季度後走出谷底逐漸回暖,已成為市場矚目的話題。如何看待當前中國經濟?近期信貸、外貿、物價等關鍵指標有何異動?在日前由清華大學中國與世界經濟研究中心舉辦的經濟形勢討論會上,一些專家學者發表了自己的觀點。

  出現局部性恢復苗頭

  “雖然還不能稱為全面的恢復,但中國經濟已經出現了局部性恢復的苗頭。”清華大學中國與世界經濟研究中心經濟主任李稻葵認為,這種苗頭一方面體現在投資的增長上,另一方面則體現在消費在增長上。“當前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處於16年來最高水準,十分難得。”李稻葵説。

  財政部財科所所長賈康認為,雖然今年一季度的一些數據會比較難看,但隨著4萬億元投資措施的落實,政策效應將在未來幾個月內全面顯現,中國經濟將實現前低後高的增長。

  “根據庫存理論,企業消化存貨大約會經歷兩個季度的時間,現在看來,這個過程已經基本上接近於結束,我們對經濟形勢不應太悲觀。”中國人民銀行研究局局長張健華説。

  相關數據顯示,中國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在去年觸底之後,目前已連續三個月上升,而體現企業生産活躍度的用電量指標在東部沿海地區部分省市已開始上升。

  “總體而言,與美國、歐盟和日本相比,中國經濟還是好的,經濟增長率仍處在高位。尤其是我們的財政政策、貨幣政策的運用空間比較大。”國泰君安證券股份有限公司經濟學家李訊雷説。

  關注通縮與通脹風險

  針對物價連續走低引發的通縮爭論,與會專家表示,應密切通縮與未來可能出現的通脹風險。

  “當前物價已全面為負,而且非常嚴重,這種嚴重程度我們必須予以警惕。”清華大學中國與世界經濟研究中心研究員袁鋼明説。

  中國是否由此將進入通縮通道?對此張健華認為,所謂的通縮不能光看物價指標,還要看貨幣是否增加。“我們的貨幣仍在增長,市場流動性仍然充裕,雖然物價指數走低,但輕言通貨緊縮還為時尚早,我們並未進入典型的通縮。”

  也有專家對遠期可能出現的通脹壓力予以警示。香港科技大學教授雷鼎鳴認為,隨著美聯儲3000億美元購買債券計劃的出臺,全球主要央行將開啟印鈔機,貨幣的競爭性貶值策略將會推動物價上漲,屆時全球通脹必然來臨。

  清華大學中國與世界經濟研究中心預測認為,城市消費物價指數在第二季度觸底反彈,暫時還不會出現持續的通脹。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