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培炎:偉大的歷程 輝煌的成就 寶貴的經驗

時間:2012-06-15 13:56   來源:求是

  紀念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20週年

  今年是我們黨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目標20週年。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成功地實現了從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歷史性轉變。回顧總結實行市場取向改革的偉大歷程、輝煌成就和寶貴經驗,對於我們站在新的起點上,進一步深化改革開放,促進科學發展,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

  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發展市場經濟,是前無古人的偉大創舉,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然選擇。新中國成立後,我國在相當長的時期內實行計劃經濟體制。隨著實踐的發展,計劃經濟體制的弊端越來越明顯,越來越不適應生産力發展的要求,經濟體制改革勢在必行。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經過了艱辛的探索和實踐過程。

  從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到黨的十四大之前,為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目標進行了一系列理論和實踐探索。改革開放的大幕拉開後,經濟體制改革首先從計劃經濟體制最為薄弱的農村開始,實行家庭聯産承包責任制,繼而開展了以搞活國有企業、擴大國有企業自主權為重點的城市經濟體制改革。1982年黨的十二大提出了“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這是在撥亂反正後,第一次肯定了市場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緊接著,1984年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提出了“公有制基礎上的有計劃的商品經濟”;1987年黨的十三大提出了“計劃與市場內在統一的體制”,計劃和市場的作用範圍都是覆蓋全社會的,應當建立“國家調節市場,市場引導企業”的機制;1989年黨的十三屆五中全會提出了“改革的核心問題,在於逐步建立計劃經濟同市場調節相結合的經濟運作機制”,進一步明確了經濟體制改革的市場取向。與此同時,國有企業實行了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商品價格出現“雙軌制”。國家逐步縮小指令性計劃,擴大了指導性計劃和市場調節的範圍和比重;打破了“統收統支”的財政管理體制,實行中央和地方“分灶吃飯”。計劃、投資、物資、糧棉流通、對外開放等領域的市場取向改革都在不斷推進。針對社會上對市場經濟“姓資”還是“姓社”的爭論,1992 年鄧小平同志在南方談話中指出:“計劃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計劃經濟不等於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經濟不等於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這一重要論述,解除了人們對市場經濟的種種疑慮,打開了人們長期被計劃經濟禁錮的思想閘門,為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奠定了理論基石。

編輯:張曉靜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