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驥説,在今年1.3萬億、1000萬套的保障房建設任務中,有8000多億是通過社會機構的投入和保障對象以及所在的企業籌集來的;剩餘的5000多億資金將由中央政府和省級人民政府以及市縣政府通過各種渠道來籌集。各地要嚴格執行土地出讓凈收益用於保障性住房建設的比例不低於10%的規定。
“通過現有的資金渠道和一些新的政策支援,今年完成1000萬保障性安居工程的任務,是完全可能的。”齊驥説。
可以看到,政府在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設方面已下定決心。今年《國務院辦公廳關於進一步做好房地産市場調控工作的有關問題的通知》提出了比以往更加具體的用地供應管理目標,強調在新增建設用地年度計劃中,要單列保障性住房用地。同時,國土資源部啟動了問責制,對於保障房土地供應不力的,誰的責任就查處誰。
專家們認為,加速建設保障性住房能夠在抑制房價、讓低收入群體和社會“夾心層”住有所居的同時,最大限度降低房地産市場調控對經濟增長可能帶來的不利影響。
亞洲開發銀行中國代表處高級經濟學家莊健説,保障房建設主要是從供給的角度解決中低層收入群體的需求問題。如果政策持續多年,不斷提高保障性住房的比重,不僅能讓這一廣大的群體有房住、住得起,還將有助於抑制商品房房價過快增長。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研究部宏觀經濟研究處處長王軍曾表示,保障性住房建設是中國樓市調控的長久之計。2011年1000萬套的保障房建設目標如能順利完成,並在未來幾年將這一勢頭持續下去,將對房地産供給格局産生很大影響。
這一舉措也得到了民間的支援。有網友説:“大力加快保障性住房供應,從心理上和實際上解決低收入群體‘有房住’的問題。這樣可以比較有效解決低收入群體對房價的心理恐慌問題,看到希望,有了盼頭。”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從古至今,百姓是否“居者有其屋”一直是衡量執政者執政能力的重要指標。保障房建設能否順利實施,前行之路,任重道遠。(采寫記者:齊湘輝、明星、華春雨、謝櫻、白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