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新出發
35年前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吹來的改革開放春風,改變了中國,影響了世界;35年後的今天,在國人乃至全世界期盼的目光中,又一次走到改革關口的中國,即將迎來十八屆三中全會。
35年的接力奮鬥,我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到2012年,國內生産總值由3645億元增長到52萬億元,進出口總額從206億美元提高到38668億美元,全國城鎮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從343元增加到24565元……在這樣一個歷史的高度,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目標步步變為現實,唯有深化改革。面對錯綜複雜的國內外經濟形勢,以及一系列深層次體制性矛盾,不改革沒有出路。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改革已經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必須以更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不失時機深化重要領域改革。要敢於啃硬骨頭,敢於涉險灘,既勇於衝破思想觀念的障礙,又勇於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
此次三中全會主要是研究全面深化改革問題,這一輪改革範圍之廣,力度之大,都將是“空前”的——全國政協主席俞正聲近期的講話,被全球媒體廣泛轉載。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的“代名詞”,這一次三中全會將出臺的“空前”改革政策,又將如何改變中國、影響世界?人們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急切地憧憬。
十八大以來,新一屆中國領導層不斷發出改革的最強音。就在上週末,在會見21世紀理事會北京會議外方代表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越發展,就越開放,中國開放的大門不可能關閉。改革開放永無止境,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而即將舉行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就將提出綜合改革方案,針對全面深化改革進行總體部署。
對於三中全會後中國經濟下一步的改革,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指出,要“給社會一個長期穩定發展的預期”。
近日在中南海與經濟專家和企業家座談時,李克強提出了探討中國經濟“中高速”發展道路的命題。他表示,中國要在必要和可能之間、在轉型升級與保持合理增長速度之間,找到一個“黃金平衡點”,使增長保持在合理區間,保證較為充分的就業,同時要加快結構調整,著力提質增效,使中國經濟行穩致遠。
思想界和經濟學界也在不斷為改革鼓與呼。著名經濟學家吳敬璉説:重啟改革是唯一齣路。只有進一步推進市場化的經濟體制改革和加快民主化、法治化的進程,經濟增長模式轉型才有可能實現,舍此絕無他途。
著名經濟學家厲以寧則從結構調整、宏觀調控、土地確權、收入分配、城鎮化、國資改革、民企轉型、中等收入陷阱等八個問題,建言改革。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黨組書記陳清泰指出,過去30年我們長期依賴、最為熟悉的發展模式已經不能適應新的形勢。必須由熱衷於投資轉向關注創新能力建設,由熱衷於規模擴張轉向關注競爭力的提高,由熱衷於低端製造轉向關注技術含量和附加值。也就是説,不能套用過去的發展模式來推動今天的産業升級。
作為全球第二大、同時也是增長最快的經濟體,中國經濟改革的重大動作與全球經濟密切關聯,因此備受世界各國政經人士關注。
參加21世紀理事會北京會議的外方代表坦承,中國改革的成功,不僅惠及中國人民,而且會為世界提供機會。中國下一步的改革將是全面的,而不只是停留在經濟層面。
代表發達國家利益的經合組織首席中國經濟學家赫德,寄望的是利率市場化的進展;而在IMF亞太部副主任兼中國特派團團長馬科斯 羅德勞爾看來,“任何一個方面的任何重大舉措都會受到歡迎”。
擁有可口可樂等200多家在華經商的美國會員公司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副會長歐玉琳坦言,眼下,包括美國在內的外國公司正在把對中國市場的希望寄託在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上,正在“非常密切”地注視中國會出臺什麼樣的改革措施。
對於走過20多年發展歷程的中國資本市場,即將召開的三中全會也有著格外深遠的意義。一段時間以來,A股市場最活躍的是與土地改革、金改、自貿區試驗、國企改革等相關的板塊,其背後的投資邏輯和預期,就是三中全會有望開啟的中國資本市場全新的成長週期,是改革紅利所帶來的國民財富源泉。資本市場自身的市場化、法制化和國際化等諸多改革命題,也到了必須全面深化的階段。
再過幾天,十八屆三中全會即將召開。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將向全黨全國人民發出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宣言書、動員令,將領導全國人民開始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出發,邁向改革開放新的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