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族聚居村見聞

時間:2012-03-25 15:01   來源:新華網內蒙古頻道

  在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大林鎮,有一個叫鮮光村的朝鮮族聚居村。3月農閒時節,約三分之二的村民在海內外城市奔波忙碌“創匯”。

  印象

  記者走進這個村,感到靜得出奇。村裏人家幾乎是“鐵將軍”把門。中午時分卻不見炊煙飄散。

  鮮光村支部書記金輝鐘説,全村總計158戶548人,現有348人在外打工,其中160人在國外。

  他説,改革開放後,村民思想開放了,紛紛出外尋找機遇,因具備朝漢雙語優勢,找工作不成問題,其中既有做外貿的、開飯館的,也有企業白領。

  記者好不容易找到一戶村民在家。主人金元哲説,已經好久沒有見到客人了。

  金元哲62歲,大兒子在韓國工作,二兒子在天津工作。“孩子們都結婚了,而且能掙錢,我們不擔心。”

  他隨口説了幾句不標準的英語,原來,他在美國聖地亞哥當過近5年的廚師。“我也是回來沒幾個月,有點閒不住,還想出去打工。”

  傳統

  金元哲告訴記者,“走出去”是鮮光村的傳統,家家戶戶均重視這方面的教育。“就算天天喝粥,也得讓孩子至少讀完高中。”如今,全村150多戶人家已“走出”近50個大學生。

  記者採訪發現,鮮光村的“開放”和“傳統”不矛盾,比如,村民家中依然可見朝鮮族的辣白菜,家家近10平方米的“平地炕”,還有色彩鮮艷的傳統民族服飾。

  金元哲説,每年三八婦女節和老人節,大家都會穿上民族服飾上街散步。

  今昔

  據記者了解,歷史上鮮光村村民來自韓國,因為傳統種植水稻,所以一路尋水而居,來到中國遼河流域附近,1959年到鮮光村所在地定居。

  金輝鐘説:“我爺爺那一輩人來到這裡,到處都是草甸子,不適宜種別的,只適宜種水稻。後來,大家慢慢把這些草甸子變成了良田。”

  種子是吉林和黑龍江農科院朝鮮族研究員研究出的優質水稻種子,生産的大米在周邊地區小有名氣,每斤價格比普通大米貴0.3元左右,周邊還有不少“鮮光大米”加工廠。

  金輝鐘自豪地説:“每到收穫季節,其他地方的大米還沒開始出售,我們的100多萬斤大米一個月就賣光了。”

  據介紹,鮮光村村民在國內打工平均年收入4萬元,在國外打工年收入能達8萬元,全村每年“創匯”1000多萬元,加上種植水稻收入,全村人年平均收入數萬元,是遠近聞名的“富裕村”。

  新聞中心 兩岸 社會 國際 臺灣頻道

編輯:王怡然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