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內蒙古主席:民生是經濟社會問題更是政治問題

2011年06月03日 22:04:10  來源:求是
字號:    

  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如何保持居民收入與消費水準的同步增長,這是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政府著力破解的難題。2009年底,我們果斷地把發展戰略由“強區富民”調整為“富民與強區並重、富民優先”。2010年,自治區財政拿出1100億元(佔財政總支出的一半)投入民生領域,使發展的成果充分惠及全區2400萬各族群眾,開創了民生工作的新局面。

  一、特殊的區情決定了內蒙古必須堅持富民優先的發展理念

  欠發達的基本區情,凸顯了內蒙古改善民生的緊迫性。內蒙古改革發展起步晚,民生問題歷史欠賬多。一是貧困問題比較突出。在101個旗縣中,目前還有60個國家和自治區扶貧開發重點旗縣,多數為邊境地區、牧區和革命老區,貧困人口150多萬,其中74%集中于少數民族聚居區。二是生産生活條件較差。全區公路、鐵路的路網密度只有全國平均水準的50%和86%,群眾出行很不方便,農田、草場灌溉面積僅為耕地、草原面積的40%和0.45%,部分農牧民飲用水安全問題至今沒有得到徹底解決。三是社會事業發展滯後。就業、住房、教育、醫療及社會保障水準,未能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需求。四是生存環境亟待改善。中度以上生態脆弱區域佔全區的62.5%,重度和極重度佔36.7%。資源開發以及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加快又帶來新的環境問題,尤其在牧區,既要草原增綠,又要牧業增效、牧民增收,難度很大。

  發展的階段性特徵,決定了內蒙古改善民生的艱巨性。儘管實現了連續8年的高速增長,但內蒙古仍處於新型工業化、城鎮化的起步階段。在經濟結構上,資源型經濟特徵明顯,第一産業基礎薄弱,第二産業多數位於産業鏈中低端,第三産業尤其是現代服務業發展滯後。産業結構不合理,發展品質不高,中小企業、民營企業發育不充分,導致了創業、就業能力不足,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較低,城鄉居民收入長期低於全國平均水準。在社會發展階段上,內蒙古每人平均GDP已進入7000美元,處在社會矛盾的凸顯期,經濟社會事業發展與各族群眾過上更好生活新期待之間矛盾比較突出。特別是隨著經濟體制和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統籌兼顧各方面利益的任務艱巨而繁重。

  特殊的發展環境,突出了內蒙古改善民生的重要性。作為西部邊疆少數民族自治區,解決好民生問題意義尤為重大。內蒙古橫跨祖國北部和西部,在118.3萬平方公里的區域內,交錯居住著蒙漢回滿朝等55個民族,保障民族團結,始終是自治區黨委、政府的頭等大事。特別是內蒙古毗鄰俄蒙兩國,邊境線長達4200公里,蒙古民族跨界而居,在當前複雜多變的國際大背景下,必須防止國際敵對勢力的滲透和利用。築牢經濟社會發展的安全穩定根基,鞏固民族團結、邊疆安寧、社會穩定的大好局面,事關全國改革發展穩定大局。對內蒙古來説,解決好民生問題,不僅僅是經濟問題、社會問題,更是重大的政治問題。

  二、堅持在科學發展中不斷拓寬民生之路

  改善民生千頭萬緒,關鍵是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把為全區人民謀利益作為改革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不斷探索內蒙古特色的惠民之路。

  以增加收入為核心,在統籌城鄉發展中解決民生問題。一方面大力推動城鎮化進程,提升城鎮聚集産業、吸納人口、帶動就業的功能,引導農村牧區人口有序轉移,共用現代文明成果。另一方面,更加重視解決“三農”、“三牧”問題。一是堅持把農牧民增收作為工作重點。將地方財政各項支農支牧資金的30%以上用於“三牧”,將農牧業産業化資金和扶貧資金的60%向“三牧”傾斜。二是加快發展現代農牧業。大力發展綠色農畜産品種植加工基地,目前高産、優質、高效、安全作物已達到66%,設施蔬菜、馬鈴薯面積雙雙突破百萬畝。全區銷售收入百萬元以上的龍頭企業達到2200家,去年農牧民通過産業化每人平均增收2677元。三是實施以工補農。採取村企共建、水權置換、生態補償、開發補償等多種形式,支援新農村、新牧區建設。2010年新建農村用沼氣10萬戶,解決了139.7萬人的飲水安全問題和5000戶遊牧民的定居問題。加大農村牧區富餘勞動力培訓力度,去年農牧民實現轉移就業246.8萬人。

  以解決發展不平衡為重點,在統籌區域發展中解決民生問題。內蒙古地域遼闊,東西部發展不平衡,呼和浩特、包頭、鄂爾多斯三市集中了全區經濟總量和財政收入的54.2%和58.8%。統籌區域發展,逐步縮小地區差距,是事關全局的大事。為此,我們著力支援以呼包鄂為核心的西部地區率先發展,打造沿黃河沿交通幹線經濟帶,並與國家規劃中的呼包銀經濟帶對接;對相對落後的東部盟市,扶持其融入東北經濟區加快發展,打造新的經濟增長點。同時,我們舉全區之力幫扶落後的興安盟,去年指定由發展最快的鄂爾多斯市對口幫扶。今年,興安盟計劃開工建設投資億元以上項目86個,總投資936億元。並且與北京市協商將對口幫扶的重點調整為集中幫扶赤峰市和烏蘭察布市,也取得了積極進展。

  以增強公共服務能力為突破口,在統籌經濟社會發展中解決民生問題。一是調整財政支出結構。2010年安排教育支出405億元,免除了義務教育階段中小學寄宿生住宿費,免除了蒙語和朝語高中生、普通高中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學費和書本費。中小學校舍安全工程建設進度居全國前列。加快建設覆蓋城鄉的公共醫療衛生體系,全年共建各類衛生項目508個。二是大幅提高社會保障標準。2010年全區社會保障支出291.3億元,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孤兒養育標準和城鎮“三無”人員供養水準等都得到較大幅度提高。三是十分珍視並全力維護民族團結。積極為少數民族群眾辦實事、解難事,讓各族群眾都能充分享受改革發展成果,鞏固了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係。四是深入推進社會矛盾化解工作。去年自治區抽調17名省級領導、370名廳級領導和2萬多名幹部深入基層化解矛盾,中央交辦的565個信訪案件全部化解。自治區黨委、政府3次召開聯席會議,集中研究解決8個方面的突出問題,使一些多年積累的問題得到妥善解決,惠及全區近50萬群眾。

  以改善生態環境為著力點,在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中解決民生問題。建設中國北方重要的生態屏障,既是內蒙古義不容辭的責任,也是改善人民群眾生産生活條件的惠民之舉。我們努力實現“綠起來”與“富起來”雙贏。一方面,在全國較早實施了牧區、林區和礦區生態移民、轉移致富、集中發展戰略,在統籌草原生態保護和促進牧民增收方面率先探索。2010年1月,自治區政府出臺了促進牧民增收的政策意見,自治區本級財政共安排資金9億元,加上盟市旗縣配套資金,全區共安排惠牧補貼15億元以上,牧民每人平均受益近千元。另一方面,我們抓住國務院決定正式建立草原生態補助獎勵機制的機遇,在恢復草原生態的同時,使提高牧民生活水準的政策落到實處。

  以開放帶動為杠桿,在統籌區內發展和對外開放中解決民生問題。把利用外部有利條件和發揮自身優勢結合起來,既是我區加快發展的需要,也是邊疆地區群眾脫貧致富的有效途徑。我們大力實施“興邊富民”行動,陸續建成開放19個口岸,以開放促發展,提高當地人民群眾生活水準。積極實施“向北開放”戰略,加強與俄蒙兩國在經貿等領域的合作,使邊境口岸成為進出口商品加工基地和物流、勞務集散地,吸納大量勞動力就業。大力發展邊境貿易、跨境旅遊等服務業,帶動邊境地區老百姓增收致富。如今滿洲裏、二連浩特已分別成為我國對俄蒙最大的陸路口岸。同時,大力推動自治區向全國開放,加大招商引資、合作開發力度,積極承接發達地區産業轉移,大力發展非資源型産業,加快形成多元發展、多極支撐的現代産業體系,在共同發展中惠及民生。

  三、新時期推進民生工作的重點和主攻方向

  在“十二五”時期使全區的民生改善躍上新臺階,這是一項艱巨而繁雜的系統工程。我們要以增加城鄉居民收入、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為主攻方向,綜合施策,使各族人民共用發展成果。

  突破難點,建立健全利民惠民的公共財政體制。堅持富民優先,要敢於攻堅克難。一要通過深化改革,建立健全公共財政體制。要大幅度調整財政支出結構與方向,不斷加大民生投入,努力使再分配和最終分配更加公平。要通過財政體制改革,加大向基層特別是禁止開發區、限制開發區、經濟落後地區的轉移支付力度。要合理統籌使用民生資金,用有限的資金最大限度地解決好事關老百姓切身利益的基本問題。二要確立民生優先的政策導向,不斷提高各級政府為民服務的能力和水準。從今年開始,自治區黨委、政府要求各級政府每年用於民生的支出不得低於本級財政支出的50%,著力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把握重點,大力實施民生工程。一要抓好社會就業,解決“民生之本”。要以保障就業為先,做好高校畢業生和城鎮新增勞動力充分就業、農村牧區富餘勞動力轉移就業、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退役軍人安置就業工作。二要抓好居民收入,增加“民生之源”。到“十二五”末,力爭實現城鎮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由現在的17698元增加到3萬元左右,農牧民每人平均純收入由現在的5530元增加到1萬元左右。三要抓好社會保障,鑄牢“民生之盾”。2011年要按照不低於12%的增長速度,全面提高保障水準,到“十二五”末實現新型農村牧區養老保險全覆蓋。提取土地出讓成交價的5%—7%用於保障性住房建設,2011年計劃總投入420億元,建設各類保障性安居工程44.64萬套、2752萬平方米。四要抓好社會事業,提升“民生福祉”。用3年時間全面實現高中階段免費教育,到“十二五”末實現從幼兒園到高中15年免費教育。為帶動全區的民生事業,自治區政府今年計劃投入788.4億元,重點推進“十項民生工程”,為民辦好“十二件實事”。

  著眼長遠,建立改善民生的長效機制。富民是一項系統工程和百年大計,既要政府推動,更要全社會參與;既要解決眼前問題,更要建立長效機制。一要加快民生工作立法。建立黨委領導、政府主抓、社會參與、面向民眾的工作機制,通過完善政府調控和健全市場機制相結合,動員更多的企業、社會組織和民眾力量參與生態、基礎設施、社區服務體系和社會主義新農村、新牧區建設,著力提高全社會的民生保障能力。二要完善政府工作機制。根據已確定的“十二五”民生指標,制定“路線圖”、“時間表”,下達“任務書”、“軍令狀”,分解落實富民任務。建立健全工作責任制和富民優先的政府績效評估體系,使各級黨政幹部的政績觀和工作重心切實轉變到富民優先上來。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要聞 時政新聞

[責任編輯:吳怡]

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