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熱點聚焦  >   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  >   新聞圖集  >   正文

湖北女子冒死寫下南京大屠殺日記 曾赴日本控訴日軍

2014年12月12日 11:11:00 來源:楚天都市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湖北女子冒死寫下南京大屠殺日記 曾赴日本控訴日軍(圖)

  圖為:金陵女大難民營工作人員合影。前排左五為程瑞芳,左四為魏特琳(資料圖片)

  楚天都市報訊 記者劉春燕

  明天是首個國家公祭日。記者昨日獲悉,第一個以日記形式記錄南京大屠殺的中國人,是湖北女子程瑞芳。

  是怎樣的憤怒、勇氣和智慧,讓這位時年62歲的老人,冒著生命危險寫下3萬餘字的泣血日記?77年後的今天,記者連線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負責人(以下簡稱紀念館負責人),請他揭秘那段塵封的往事。

  84天寫下3萬餘字

  1937年12月17日夜晚,刺耳的剎車聲充滿著詭秘和恐怖的氣息。片刻,一隊日本兵下車,以搜查中國士兵為藉口,闖入金陵女子文理學院(簡稱金陵女大,現南京師範大學前身),挑選並強行帶走10多名年輕女學生。

  “現在是十二點鐘,坐此寫日記不能睡,因今晚嘗過亡國奴的味道。這種亡國奴的苦真難受,我要自殺……今晚拖去11個姑娘,不知托(拖)到何處(強姦),我要哭了,這些姑娘將來如何?……”

  昏黃燈光下,偷偷寫下這段日記的,是時年62歲的程瑞芳。

  程瑞芳是湖北人,原姓樂,後從夫姓程。早年,程瑞芳從武昌護士學校畢業,後一直在南京工作。南京大屠殺前,程瑞芳應邀擔任金陵女大舍監(宿舍管理員)。

  從1937年12月8日到1938年3月1日,前後歷時84天,程瑞芳幾乎每天都將自己所見所聞的侵華日軍暴行和內心感受寫入日記,共寫下3萬餘字。“字字泣血,句句垂淚,墨水混著淚水和血水。”紀念館負責人如此評價日記。他介紹,程瑞芳的住處曾遭洗劫,財物曾被日軍掠去,親人也一度失去消息,她甚至産生過以自殺來抗爭的念頭,“為了寫下這些文字,她克服了常人難以想像的困難。”

  受魏特琳影響寫日記

  據了解,程瑞芳本沒有寫日記的習慣。引領她用日記記錄日軍暴行的,是一位偉大的女性——金陵女大教務長、美籍女教師明妮魏特琳,也就是舉世聞名的《魏特琳日記》的作者。

  編劇嚴歌苓曾證實,電影《金陵十三釵》中獲救的13名女大學生,正是以《魏特琳日記》中記錄的受虐女學生為原型。

  作為美國教會學校,金陵女大被劃為安全區,收容了1萬餘名中國難民。程瑞芳帶領工作人員,把難民組織起來,使難民營逐漸建立起秩序。“魏特琳把程瑞芳稱為親密助手。她們一起為難民帶來陰霾中的一抹陽光。”紀念館負責人説。

  曾遠赴日本控訴日軍

  在日記裏,程瑞芳多次強調,自己記錄的是日本人的“罪證”。

  抗戰勝利後,程瑞芳曾遠赴日本,在遠東國際軍事法庭上作證。她列舉了親眼看到的日軍在校園裏強姦、搶劫、殺人的種種證據,控訴了日軍在南京犯下的滔天罪行。

  “程瑞芳日記,從中國人的視角,有力控訴了日軍在安全區內外燒殺姦搶的滔天罪行,揭露了安全區也無法保障難民安全的事實。”紀念館負責人評價,《程瑞芳日記》與《拉貝日記》、《魏特琳日記》、《東史郎日記》互相印證,成為揭露南京大屠殺罪行的重要鐵證,填補了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史料中的一個空白。

  2001年,塵封半個多世紀後,這本泛黃的日記被偶然發現。如今,這本日記被珍藏在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

  武漢度過最後時光

  漢口鄱陽街洞庭村,有一幢紅磚小別墅。1952年,程瑞芳離開南京回到武漢,在這幢小樓裏度過了最後的時光。

  程瑞芳的曾孫程軍,是中百倉儲總經理。他回憶,祖奶奶非常注重儀錶,愛穿旗袍,腰板筆直。“她晚年主要的事情就是寫信、回信。幾乎每天,她都會收到來自國內外的信和包裹,寫來信件的都是她的學生。”

  1969年8月的一天,94歲的程瑞芳老人早起後告訴孫輩們自己有點不舒服,喝了兩口麥乳精,就不喝了。一會兒,她閉上眼睛,安詳地去世了。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國際新聞 軍事新聞 科技新聞

相關閱讀:

[ 責任編輯:王怡然 ]

原稿件標題:

原稿件標題URL:

原稿件作者:

轉載編輯:王怡然

原稿件來源:楚天都市報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