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臺灣記者在北京體驗秋收 點讚大陸現代農業技術

2023-10-23 08:28:00
來源:新華社
字號

  新華社北京10月20日電 題:臺灣記者在北京體驗秋收 點讚大陸現代農業技術

  新華社記者王承昊

  挖番薯、割大豆、剝玉米粒……金秋十月,年豐時稔。19日下午,多位在大陸駐點的臺灣記者來到位於北京的全國農業展覽館,現場體驗農活,參觀了解大陸現代農業發展成就。

  館區的番薯田內,臺灣記者們貓著腰,手持釘耙,沿壟臺兩側左一耙右一耙。番薯從地裏探出了頭,大家放下釘耙,用手松掉周圍土壤,一拔,一顆番薯便收入囊中。

  一番實地勞作,讓臺灣《聯合報》記者陳政錄感嘆起古早“唐山過臺灣”的辛勞。“先民從大陸來臺,開墾荒地,很是不易。”他説,農業在中華文明幾千年曆史中分量很重,“如今,農業文化依舊深植在兩岸人民的骨子裏。”

  “我從沒下地幹過農活,這還是第一次呢。”臺灣東森新媒體ETtoday記者任以芳提著一袋“勞動果實”很是開心。

  儘管是第一次下田,但任以芳從2012年至今已走過不少大陸鄉村。感嘆于近年來大陸農業技術的快速發展,她説:“現在大陸很多方面做得比臺灣好,尤其是科技種植和環境水利等進步飛速。”

  大陸現代農業技術一直是臺灣記者頗為關注的領域,當天記者們還認識了能“一分耕耘,兩份收穫”的大豆玉米帶狀複合種植技術。

  展示區內,玉米金黃飽滿,豆莢搖曳如鈴。左手抓枝,右手揮鐮,臺灣記者們一邊採集作物,一邊揭開這項增産“秘密武器”的面紗。

  在大豆玉米帶狀複合種植技術下,大豆和玉米做起了“鄰居”,有效解決了兩種主要農産品間的爭地矛盾,在玉米不減産的情況下多收一季大豆,實現雙豐收,這也是大陸近年來積極推廣的種植技術。

  “農業技術千萬不能被‘卡脖子’。”任以芳説,大陸人口基數大,糧食安全很重要,大陸通過現代農業技術提升産量,讓老百姓不愁吃,讓農民收入增加,這是很正確的方向。

  “臺灣走精緻農業路線,大陸的農業規模則大很多。”陳政錄説,兩岸農業因地制宜,各有韆鞦,在農業交流合作上大有可為。

  臺灣記者們還參觀了中國傳統農具、農産品、彩陶等展覽。此次“體驗秋收喜悅 傳承農耕文明”活動由國臺辦新聞局、農業農村部辦公廳、北京市臺辦共同組織。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