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青話融合)在大陸創業6年間 徐韜:從“臺北人”到“新北京人”
中新社北京10月22日電 題:在大陸創業6年間 徐韜:從“臺北人”到“新北京人”
中新社記者 李雪峰 邢利宇
“我是新北京人。”智慧匹配的靈活用工平臺“小包智工”創始人之一、來自臺北的徐韜説,在大陸創業6年間,他對大陸、對北京,慢慢有了一種歸屬感。
“我是新北京人。”智慧匹配的靈活用工平臺“小包智工”創始人之一、來自臺北的徐韜説,在大陸創業6年間,他對大陸、對北京,慢慢有了一種歸屬感。圖為徐韜。 中新社記者 李雪峰 攝
“這種歸屬感常常促使我向臺灣朋友介紹大陸、介紹北京,不像之前那樣,傾向於向大陸朋友介紹臺灣。”徐韜笑著説,“這點我覺得很有趣。”
談起來北京創業,徐韜總會先提到搭檔——東北小夥兒鮑冠羽。他們初次打交道還是在臺北,彼時在讀本科的徐韜在課堂上分享了一個幫公益組織和志願者進行匹配的創業項目。一位大陸交換生當即受啟發表示,該項目也可以做成服務企業的商業項目。這位交換生就是“小包智工”的聯合創始人,邀請徐韜來北京共同創業的鮑冠羽。
2017年,徐韜往返兩岸數次,確定了項目可行性,當年8月和鮑冠羽在北京清華科技園註冊了公司。
“我們倆性格互補,分工非常好。”徐韜説,他作為臺灣人,性格相對內斂,做事比較細緻,在公司負責內部行政管理,並主要跟投資人、媒體和政府打交道。鮑冠羽是北方人,更了解大陸和市場,擅長跟用戶和客戶交流。
“我是新北京人。”智慧匹配的靈活用工平臺“小包智工”創始人之一、來自臺北的徐韜説,在大陸創業6年間,他對大陸、對北京,慢慢有了一種歸屬感。圖為徐韜。 中新社記者 李雪峰 攝
2018年,徐、鮑“兩岸團隊”的初級産品——面向大學生群體的靈活用工平臺上線。“輕鬆找工作”的特點讓他們一兩個月內吸引了近萬名學生用戶。短暫的成功,讓徐韜以為“創業太容易了”。不久,當學校開始期中、期末考試,以及放暑假,平臺上的學生用戶紛紛“消失”,引來大量餐飲商戶投訴。
遭遇滑鐵盧,團隊被迫下線産品、向商戶道歉,並著手修正業務模型。公司也陷入困頓,甚至有10個月發不出工資。
“靈活用工將是必然趨勢。”帶著這樣的信念,團隊成員每天逐家跑餐廳、酒店,幾乎遍及北京所有商圈,用最接地氣的方式了解市場需求。
2019年下半年,團隊上線了創業以來最滿意的版本——“小包智工”。通過這一平臺,僱主發出訂單,平臺派出適配的求職者。求職者也可結合不同僱主的要求與自己的可支配時間,靈活安排日程,同時為多家僱主工作。
2020年7月底,“小包智工”一個多月的營業額就達到200多萬元人民幣。截至今年4月,業務範圍已拓展至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杭州5個城市以及雄安新區。公司也獲得了新一輪投資,辦公場地等硬體設施得以升級更新。
今年還有一件令徐韜感到非常開心的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發佈《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勞動合同和書面協議訂立指引(試行)》,“這個文件貼合我們的需求,能助力我們發展。依照文件,我們終於有一套標準合法的框架可以運作,很開心。”
2021年,公司還獲得了北京市政府三年一度頒發的“先進集體”榮譽稱號,“因為新冠疫情防控期間,我們提供了很多靈活就業的崗位,在經濟效益之外,産生了社會價值,為此我感到特別驕傲。”徐韜説。
談到未來,徐韜非常自信地表示,“阿里巴巴做的是貨物貿易網際網路,我們在做的是服務貿易網際網路,總價值應該是比貨物貿易的更高。”
“目前,每天有10萬多名靈活就業者在我們的平臺上接單工作,全國範圍內有大約1萬家企業客戶在小包智工上靈活用工。”徐韜透露,通過平臺就職的用戶多為“灰領”,公司未來還想“往上做白領,往下做藍領”。此外還計劃做分級和培訓,並繼續“下沉市場”,向二、三線城市發展。
對於大陸的創業環境,徐韜認為,首先,大陸的網際網路業務是世界上最好的之一,因為市場的基礎體量龐大。其次是政府長期支援民營經濟發展和鼓勵創業,政策相對穩定。此外,市場環境好,已經形成一個非常有利於創業的生態系統。
“如果待在臺灣,我會生活得很舒服,但也將會是平平淡淡,不可能有機會經歷這些。”回顧在大陸創業6年間,徐韜説,“人生就是充滿酸甜苦辣,我在北京遭遇過的挫折和取得的榮耀,對任何人來説都會是種奇妙的經驗。”
徐韜真心希望,更多臺灣人可以去思考,“不跨過海峽,永遠不知道世界有多大。年輕人就是要接受更大的挑戰,在更大的舞臺,冒更大的風險,去追逐夢想。”(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