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光復歷史,生動詮釋了臺灣同胞的愛國主義精神
一份塵封的文檔,還原了70年前臺灣光復時的景象——
“臺北40余萬市民……老幼俱易新裝,家家遍懸綵燈,相逢道賀,如迎新歲,鞭炮鑼鼓之聲,響徹雲霄,獅龍遍舞于全市,途為之塞。”“家家戶戶,無比歡欣,祭祖謝神,向先民冥中告知臺灣已回歸祖國。”
觸摸泛黃的文檔,有時光流轉之感,似乎能切身感受到70年前臺灣同胞的興奮之情。離散50年的棄兒,終於回到母親的懷抱,怎能不激動萬分,怎能不欣喜若狂。被壓抑了50年的民族情感,在一夜之間爆發出來。
臺灣愛國人士楊肇嘉曾感言:“在日本人強暴的統治下,度過了艱辛苦難的50年後,我們全體臺灣人民終以純潔的中華血統歸還給祖國,以純潔的愛國心奉獻給祖國。”臺灣同胞對祖國的這種依戀感、歸屬感,無以復加。
為了這一天,為了重回祖國母親懷抱,臺灣同胞整整鬥爭了50年。在被奴役的苦難歲月裏,無數臺灣同胞前赴後繼,英勇抗擊日本侵略者,用鮮血和生命證明自己是中華民族大家庭中不可分離的成員。
臺灣同胞血管裏流淌的,是中華民族的血液。他們對祖國的深切眷戀,未曾中斷。日本在佔領臺灣期間,曾竭力推行“皇民化”運動。然而,臺灣同胞把對祖國的感情深埋心底,頂住壓力,暗中學習漢語、抵制更換日式姓名、抵制拜祭日本的神,堅持做中國人,堅持傳承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
那些散落在島內的一個個民間故事,生動詮釋了臺灣同胞強烈的愛國情愫。在日本殖民統治期間,臺南人莊夢侯為四個女兒分別取名興華、振華、安華和強華,寓意盼望中國興盛、安樂和強盛。臺灣著名作家賴和,一生堅持穿漢服、寫漢字,宣揚抗日思想,曾兩度遭日本殖民當局逮捕入獄,他雖未看到臺灣光復,但在臨終前寫下詩句:“天道還形自有時,留此雙睛一看之。”表達了抗日必勝的信心。
就連日本侵略者也不得不承認,“臺灣人雖已受日本統治40餘年,至今風俗習慣、言語、信仰等方面仍襲舊貌,不輕易拋除漢民族意識,且視福建、廣東為其父祖之地,深具思念之情,難於拂拭對祖國的感情。”
[ 責任編輯:黃露佳 ]
原稿件標題URL:
原稿件作者:
轉載編輯:黃露佳
原稿件來源:解放軍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