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   正文

鄭必堅:新型的兩岸關係正加速形成 面臨難得機遇

2010年01月11日 13:17 來源: 字號:       轉發 列印

  兩岸關係的昨天、今天、明天

  著眼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共同願景、開闢兩岸關係嶄新格局的重要時刻即將到來

  ——專訪中央黨校原常務副校長鄭必堅

  國家主席胡錦濤在2010年元旦新年講話中再次強調,將堅持“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方針,牢牢把握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主題,加強兩岸交流合作,切實為兩岸同胞謀福祉、為臺海地區謀和平,維護中華民族根本利益。

  1月7日,針對美國對臺軍售,外交部發言人姜瑜表示,中方已向美方提出嚴正交涉,敦促美方認清售臺武器的嚴重危害性,恪守中美三個聯合公報,特別是“八一七公報”的原則,恪守尊重中國核心利益和重大關切的承諾,糾正錯誤,停止售臺武器,以免給中美合作大局造成損害。這是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內,外交部第三次敦促美方停止售臺武器。

  60年來,“兩岸關係”一直是新中國內政、外交領域不可或缺的核心詞彙,事關國家的核心利益。2008年12月31日,胡錦濤在紀念《告臺灣同胞書》三十週年座談會上所發表的重要談話,被稱為“大陸對臺政策的第三次戰略性調整”。

  站在60年一甲子的歷史坐標上,怎麼看兩岸關係的脈絡和走向?2009年11月13日,“兩岸一甲子”學術研討會在臺北開幕。與會的學者中,有多位接近兩岸決策核心的重量級智囊學者,探討的話題涉及兩岸政治、經濟、文化、軍事、涉外事務等領域的諸多敏感議題,廣受媒體關注。

  中央黨校原常務副校長鄭必堅應邀在這次研討會上作了題為《中國和平發展與兩岸關係的回顧和前瞻》的主題演講,近日就新歷史起點上的兩岸關係議題,這位鄧小平南巡講話的整理執筆人、曾參與1982年後歷次中央大會文件起草的著名學者接受了《瞭望》新聞週刊專訪。

  兩岸關係是內戰産物

  《瞭望》:在“一甲子”這個時間點上來觀察兩岸關係,有什麼特殊意義?

  鄭必堅:60年前,大概還沒有我們今天所説的“兩岸關係”這個特定含義的詞。之所以産生兩岸關係,是由於上個世紀40年代後期的中國內戰導致了兩岸分隔、對立,迄今已整整一甲子。

  其間,儘管風雲變幻、人事代謝,林林總總、氣象萬千,但是,兩岸關係由何而來的答案是一清二楚的,它是當年中國內戰的産物。但為什麼當年中國會有那樣一場內戰呢?這就要回溯到中國歷史上的第二次“歷史大變局”。

  《瞭望》:您所指的“歷史大變局”是什麼?

  鄭必堅:縱觀中國歷史,真正稱得上“歷史大變局”的有三次。第一次是2000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解決的是中國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這樣一個社會大變動的歷史課題。

  第二次大變局是19世紀中葉鴉片戰爭之後一百多年間。那次大變動,終結了中國數千年的封建制度,徹底訣別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舊社會,實現了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建立起人民當家作主的嶄新社會制度。

  第三次大變局從20世紀70年代中後期至80年代中期發端,世界出現新的大轉折和興起新一輪經濟全球化浪潮。中華民族,包括海峽兩岸的中國人,面臨著如何適應世界格局和國際秩序的重大轉變,在日益激烈的經濟競爭和日新月異的科技進步新形勢下努力實現民族振興,這樣一個新的重大歷史課題。

  《瞭望》:第二次“歷史大變局”中的哪些因素影響了兩岸分隔?

  鄭必堅:1840年的鴉片戰爭,揭開了中國近代史的序幕。1895年,臺灣被清政府割讓給日本,無疑是中國人民最為刻骨銘心的歷史傷痛。

  當年走投無路的清朝重臣李鴻章,曾説中國面臨著“數千年未有之大變局”。事實確實如此,那時的中國已然是瓜分豆剖、危如累卵了!近代以來,為了挽救民族危亡、實現振興發展,有多少中國人從各自不同的角度進行了各種方向的探索,付出了巨大的代價。

  這其中,地主階級革新派的主張行不通,洋務派遭挫折,太平天國也歸於失敗。孫中山先生第一個喊出“振興中華”口號,開創了近代真正意義上的民族民主革命。他領導推翻帝制,締造了亞洲第一個共和國,在中國近代史上樹立起一座了不起的歷史豐碑。但辛亥革命未能改變舊中國的社會性質,國勢繼續衰落。面對積貧積弱、多災多難,中國人展開了一次次奮起抗爭。

  我們全民族浴血奮戰,特別是在氣壯山河的抗日戰爭中,奪得抗日戰爭全面勝利,臺灣才得以光復,寶島才重歸中國版圖。那時候,中國曾一度有望在中國共産黨和各民主黨派提出的政治主張基礎上,調和內部矛盾,在戰後的廢墟上開展和平民主建設。

  然而,國共兩黨在中國之前途命運的較量中最終還是訴諸戰爭對決。這樣的歷史選擇使中國付出了1949年以後臺海分隔的巨大代價,給海峽兩岸中國人留下了幾多大江大海般深深的歷史遺憾。

  《瞭望》:怎麼看兩岸關係中國際因素的交互作用?

  鄭必堅:從世界範圍來看,兩岸關係的由來與其後複雜深刻的發展,同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隨之而起的東西方冷戰密切相關。美國在朝鮮戰爭爆發後出兵臺灣海峽直接干預中國的內政,無疑是導致兩岸分隔的最重要外部因素。

  多年來,美國一直將臺灣作為“不沉的航空母艦”,使之成為西方對中國大陸實施圍堵戰略的重要一環。直到今天,儘管冷戰格局早已崩潰,但臺灣還沒有真正擺脫對舊格局的依附,冷戰思維依然像揮之不去的陰影影響著臺海局勢。

  新型的兩岸關係正加速形成

  《瞭望》:60年來,兩岸走過了不同的發展道路。大陸發展有什麼經驗?

  鄭必堅:對大陸來説,這是歷經艱辛探索而開創出一條全新發展道路的60年。特別是近30年來,由於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由於持續推進解放思想和解放生産力,由於開啟了實踐基礎上一系列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和文化創新,使全社會煥發出空前的生機與活力。

  正因為這樣,大陸才能夠實現世界近代以來後起大國發展歷史上從未有過的持續30年GDP年均增速接近10%的快速增長,全社會由溫飽不足變為總體進入小康。中國以自身的實力壯大為世界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並以實際行動證明了自己是維護世界和平的堅定力量,從而贏得了在國際上應有的地位和影響力。

  改革開放帶來的滄桑巨變,不僅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大陸的面貌,而且使我們越來越深刻地認識到中國所處的歷史方位和前進方向。結論就是:當代中國必須走也一定能夠走通一條和平崛起即和平發展道路,只有這條道路才是通往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錦繡前程的必由之路。

  毋庸諱言,30年來大陸在後發現代化進程中,在世所罕見的困難和挑戰中也曾經有過一些失誤。但幸運的是,由於執政的中國共産黨領導集體善於學習、善於總結,勇於堅持真理、修正錯誤,因此總體上還是呈現發展進步的勢頭,國勢不斷提升,人民充滿希望。

  《瞭望》:面向未來大陸還面臨哪些發展挑戰?

  鄭必堅:當前正處在發展機遇期、改革攻堅期、矛盾凸顯期的中國大陸,面臨“五大挑戰”:一是能源資源短缺的挑戰;二是生態環境惡化的挑戰;三是經濟社會發展一系列不平衡問題的挑戰;四是巨大規模自然災害的挑戰;五是國際經濟、政治、科技、文化和軍事的種種壓力以及世界範圍內可能出現的危機帶來的挑戰。

  在如此嚴峻的挑戰面前,中國大陸堅持謀求“三個超越”:一是要超越西方大國近代以來依靠殖民主義掠奪世界資源完成工業化進程的老路;二是要超越當年的德國、日本等軍國主義依靠發動戰爭來重新瓜分世界的老路;三是要超越前蘇聯霸權主義搞超級大國爭霸和爭奪勢力範圍的老路。總之,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和以“生産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及對外求和平、對內求和諧、兩岸求和解為特徵的和平發展、文明發展道路。

  《瞭望》:您如何看待臺灣60年來的變革和發展?

  鄭必堅:60年來,臺灣的經濟和社會發展也取得了重要成就。儘管臺灣的資源相當有限,但臺灣同胞通過辛勤努力,創造了使臺灣躋身於“亞洲四小龍”的經濟奇跡,值得所有中華兒女驕傲。

  同時我們也看到,面對第三次“歷史大變局”,臺灣的政治、經濟、社會加速轉型,各種思潮交相激蕩又相互影響,各種政治力量分化組合和彼此消長,形形色色的矛盾衝突交織,直接或間接地引發了兩岸關係的起伏跌宕。可以説,過去30年間,臺灣也經歷了一個小小的“諸子百家”時期。這是轉型期社會必然具有的特徵。

  這其中,經濟力量率先對大變局作出靈敏反應。30年來,臺灣經濟在轉型升級進程中積極尋求與大陸經濟重新聯結,以贏得生産要素優化配置的廣闊空間並彼此構成緊密關係,是適應新的潮流、符合客觀規律的明智選擇。

  《瞭望》:臺灣社會的轉型升級受到了哪些方面的衝擊?

  鄭必堅:臺灣社會面對“歷史大變局”的整體轉型至今尚未完成。尤其是近20年來,島內“臺獨”與反“臺獨”這兩種思想、力量和道路選擇的激烈衝撞,對臺灣的社會意識、政治局勢和經濟發展産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這種衝突對立固然不是臺灣社會矛盾的全部,卻攸關臺灣的命運前途。這一較量雖然至今沒有完全結束,但臺灣主流民意否定“臺獨”和期待兩岸關係和平穩定發展的走向是十分清楚的,“臺獨”的沒落與衰敗也是必然的。

  《瞭望》:您認為60年來,兩岸關係的鮮明特點是什麼?

  鄭必堅:60年來兩岸關係發生了重大深刻的變化,最鮮明的特點是由軍事對峙、隔絕對立走向交流合作、對話協商。這種轉折儘管歷經曲折坎坷,但畢竟取得了重大進展,一種新型的兩岸關係正在逐步加速形成。在此過程中,雙方政策的不斷調整,無疑是至關重要的因素。

  30年前大陸方面作出重大政策調整,確立“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基本方針,是一個歷史性的戰略決策,在兩岸關係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致力於和平統一,就是要力爭以和平的方式,用對話、談判的方式來解決中國內戰遺留的問題。

  搞“一國兩制”,就意味著在兩岸之間不再搞意識形態之爭、社會制度之爭,而是謀求雙方和平相處、兩岸共同發展。歸結起來,根本目的就是實現近代以來中國人的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中共十七大報告強調,牢牢把握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主題,真誠為兩岸同胞謀福祉、為臺海地區謀和平,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維護中華民族根本利益,從而進一步指明瞭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前進方向。

  消弭悲情與隔閡

  《瞭望》:您認為是什麼影響著兩岸關係的基本格局?

  鄭必堅:事實證明,30年前中國大陸走上改革開放之路,以及伴隨而來的對臺方針政策重大調整,決定性地影響著兩岸關係的基本格局和發展方向。回顧近代以來臺灣與大陸的關係,經歷了四次重大轉變。

  先是寶島臺灣在1895年被割讓給日本。爾後是相隔50年迎來了臺灣光復;繼而在1949年以後臺灣又與大陸隔絕、兩岸對峙長達38年。直到1979年大陸向臺灣伸出和解的雙手、敞開交流合作的大門,臺灣方面才在1987年開啟了與大陸的民間經貿交流和人員往來。20多年來,交流往來、對話協商讓海峽兩岸重新建構起新型的互動關係。特別是自2008年以來,兩岸關係取得了一系列重大進展。今天,兩岸同胞往來之頻繁、經濟聯繫之密切、各項交流之活躍、共同利益之廣泛,是前所未有的。

  《瞭望》:對兩岸隔絕中發生的一些變化怎樣把握?

  鄭必堅:屈指算來,自1895年以來的115年間,兩岸同胞真正有著密切的往來,只有不到25年。近百年來兩岸間曲折的分分合合、歷史造成的恩怨與隔閡,使臺灣社會形成某種“悲情意識”或特殊的“臺灣意識”,一些臺灣同胞對大陸缺乏了解、存在誤解,或者懷有複雜感情甚至抱有一些敵意。這些都是我們必須以包容的心態加以面對並要以最大的耐心予以化解的。

  “臺獨”路線我們要堅決反對,但臺灣民眾愛土愛鄉和要求當家作主的臺灣意識,絕不等於“臺獨”意識。兩岸關係多年來的實踐表明,歷史造成的這些悲情與隔閡,是完全可以也能夠在兩岸同胞共同開闢兩岸關係前進道路的進程中得到消弭的。只要我們不間斷地擴大和深化兩岸交流,就能夠逐步增進兩岸同胞之間的相互了解,融合彼此的感情,擴大雙方的共同利益,從而形成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道路的自覺把握和共同開拓。

  《瞭望》:您如何看待兩岸關係當前所處的發展階段?

  鄭必堅:我以為,兩岸關係30年發展積累的全部成果,最重要也最寶貴的是,兩岸同胞在一百多年的歷史上第一次有難得的機遇和良好的條件,在全球範圍的競爭中攜手合作,為中華民族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而共同奮鬥。兩岸長期以來不同的發展道路出現全新的交集,面臨著匯聚到實現民族振興的共同大道上來的重要契機。從這個意義上説,今天的兩岸關係,站在了新的歷史起點上。

  為了中華民族的前途和力量

  《瞭望》:2008年12月31日,胡錦濤在紀念《告臺灣同胞書》三十週年座談會上發表重要講話。如何看講話的歷史意義?

  鄭必堅:這次講話首次鮮明、系統地闡發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思想,明確提出了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六點意見,對如何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這一重大問題作出了科學回答。

  他説:“回顧近代民族之艱難奮鬥歷程,展望未來民族之光明發展前景,我們應該登高望遠、審時度勢,本著對歷史、對人民負責的態度,站在全民族發展的高度,以更遠大的目光、更豐富的智慧、更堅毅的勇氣、更務實的思路,認真思考和務實解決兩岸關係發展的重大問題。”

  毫無疑問,這樣一種從全民族根本利益出發看待和處理兩岸關係的全新思維,超越了歷史恩怨、黨派利益和雙方的固有矛盾,體現了尊重歷史、尊重現實、尊重人民願望的精神,展現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開闢未來的豁達境界。這一番話既表明中共領導集體的“眼界決定境界”,同時也預示著兩岸關係的“思路決定出路”,著眼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共同願景、開闢兩岸關係嶄新格局的重要時刻即將到來。

  《瞭望》:兩岸關係如何發展才更有利於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鄭必堅:從1840年鴉片戰爭至今,中國幾代人的處境和心態是深重的危機感和爭取生存、發展權利不受侵害,謀求的一是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二是發展和現代化。這是中華民族的兩大歷史性追求。投身並致力於這兩大追求的,才是真正有力量的和有前途的;否則就註定沒有力量和沒有前途。

  60年過去了,中國大陸和臺灣都有了新的發展,兩岸關係也有了新的進展。實現這兩大歷史性追求的基礎更加堅實,路徑更加清晰,更大的希望和機遇就擺在我們的面前。只要兩岸同胞共同奮鬥,在積極推動兩岸關係發展的進程中,不斷開闢更加廣闊的實踐和認識道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道路就會越走越寬廣,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就更加大有希望。□《瞭望》新聞週刊記者楊琳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兩岸新聞 港澳僑新聞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