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   正文

人民大學臺灣校友會會長朱甌:用文化拉近兩岸距離

2010年01月06日 09:44 來源: 字號:       轉發 列印

  新華網臺北1月6日電(記者 劉剛 徐群)約人民大學臺灣校友會會長朱甌老先生採訪,過程順利得出乎意料。前一天剛與朱會長的學弟、燦坤集團執行長曾淳良先生談起,即獲告知:第二天就好。

  為了方便記者採訪,朱甌會長特意把見面地點安排在了忠孝復興捷運站附近的一家咖啡廳。這裡離記者暫住的酒店只有4站車程,而朱會長自己卻足足擠了半個多小時的捷運。

  卡布奇諾的香醇中,65歲的朱會長侃侃而談。從人大求學的經歷到創立臺灣校友會的坎坷,再到對兩岸交流的期許,不像是在做採訪,更像幾個朋友坐在一起聊天。

  “母校”是朱會長一直挂在嘴邊的字眼。2001年,曾經歷任國親兩黨高幹的朱甌選擇了提前退休,以57歲的“高齡”就讀於人民大學法學系,自此與人大結下深厚的感情,至今他仍清晰地記得當年人大生活的點點滴滴。

  “我那時就是個全日制在學校裏學習生活的學生。吃在學生食堂,洗在學生澡堂,出門搭公交車,能不打車就不打車。”朱甌説。

  至於為何選擇到大陸的學府進修,在朱甌帶給我們的畢業博士論文自序中這樣寫道:“唯我認為在臺灣留美博士何其多,而兩岸關係、民族情懷是永遠無法分割的,況且自年少以來,中華民族的復興,中國的崛起,是我傳統中國知識分子揮之不去的情懷。”

  畢業後,朱甌一直致力於把臺灣的人大校友聯繫起來,成立一個合法的社會團體。但由於當時的臺灣當局不承認大陸學歷,所以一直未能如願,只能在2008年2月先成立了一個人民大學臺灣同學聯誼會。

  直到2008年下半年,臺當局有條件地承認部分大陸高校學歷,人大臺灣校友會才得以立案報批,並於去年9月27日正式成立,這也是大陸高校在臺灣成立的第一個校友會。

  朱甌笑稱立案過程之順利超出想像,“我本來還問人家,人民大學和臺灣哪個放在前面,誰知人家説‘愛用什麼就用什麼’。”言罷不禁開懷大笑。

  作為首任會長,朱甌表示爭取讓臺灣教育部門儘快公佈採認大陸學歷,是校友會非常重要的一個目標。同時,臺灣校友會將加強與大陸各地校友會的橫向聯繫,共同貢獻社會。

  在他看來,臺灣當局對兩岸教育交流採取“三限六不”的漸進式開放政策是權宜之計。“島內確實有阻力,但不用擔心,下一步肯定會承認”。

  校友會的另一項重要任務,就是“要讓母校來臺灣讀書的同學有回家的感覺”。據朱會長介紹,目前在臺的人大學生有36位,上學期有24位。一年以來,他已經3次請所有的學生來家裏做客吃飯,“大家都感覺非常親切”。

  多年的大陸求學經歷和對大陸文化的研究,讓朱甌對大陸很多地方都有很深的感情。他告訴記者,大陸的變化太快。比如2000年他到北京時,三環路剛通車不久,四環路還沒通,而現在六環路都通車了。當提及上海的變化時,他甚至冒出幾句相當正宗的當地方言。

  正因如此,朱甌會長一再強調交流和文化的重要。“只有加強兩岸之間人與人的全面交流,才能正視歷史,消除誤會和敵對情緒。”他説。

  他認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延續的傳統文化能讓更多人接受。只要從文化的根中認識真正的人性,兩岸關係就能拉得更近。

  “當兩岸彼此用欣賞的態度看對方時,就能看到優點和長處。”朱甌會長説:“欣賞、讚美和鼓勵不僅是人與人之間的潤滑劑,也是政府和老百姓之間的潤滑劑。”

  不知不覺中,採訪已經進行了1個半小時,意猶未盡的朱會長和記者相約有時間再聊。記者最後問這位既是政治人物、又是學者的老人,如何看待兩岸關係的前景。朱會長的回答很簡單:“樂觀,但是需要時間。”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兩岸新聞 港澳僑新聞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