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要聞  >   正文

“逢雨必澇”頑疾難破 中國城市如何不再“看海”?

2015年07月24日 08:03:00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7月21日早,浙江杭州遭遇強降雨,市區多處路段出現積水,部分路段通行一度中斷。 中新社發 李晨韻 攝

  今年 4月,財政部、住建部、水利部聯合發文,公佈了首批包括廈門、濟南、武漢等16個城市的“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名單。有媒體也將今年成為中國“海綿城市”建設的元年。

  “根本上治澇,建設‘海綿城市’比建設地下管網,比改變氣候更完整些。”孔彥鴻表示,“海綿城市”是一個系統工程,講究“蓄、滲、滯、凈、用、排”,其在建設之初,就要求考慮水的出路,保留大量的“海綿體”,而這就可以有效地實現水的迴圈排泄。

  如今,全國很多城市躍躍欲試,然而專家指出,“海綿城市”建設其實並不簡單。

  中國社科院經濟與社會建設研究室主任鐘君表示,建設“海綿城市”是必要的,但要結合城市自身需要,因地制宜,在多雨的南方城市便可多考慮建設,但北方城市則要根據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能“一窩蜂”去做。如今,很多城市“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一洪澇了,便馬上考慮開建海綿城市,這樣的想法不科學。

  同時,記者也注意到建設“海綿城市”的難點,一方面,人們對其內涵還普遍缺少理解,另一方面,“運動式建設”也令相關專家擔心。

  據了解,海綿城市建設投資約為每平方公里1億元—1.5億元,而這數據也讓外界産生建設成本是否會過高的想法。孔彥鴻表示,建設“海綿城市”的根本是不要大規模破壞,即建設初期就要進行低影響開發,而低影響開發是省錢的,建設初期只要考慮不要干擾自然迴圈的路徑,那就不需要太多的投入了。

  她舉例説,“低影響開發、低窪綠地建設”就是在建綠地之初,就把雨水的去處考慮好,就把透水地面自然留好,不破壞自然原有的下滲渠道,而這樣的建設,甚至不要考慮投錢。如果是建設完再考慮“恢復”部分海綿體,那肯定費錢。(完)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