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東北的畢業生為何不願回流?
通過幾個地區的經濟發展水準對比得出結論,經濟越發達的地區對於吸引畢業生回流的作用越強。
來自東北地區的畢業生為何不願意回流?研究團隊分析發現,家庭因素和生活成本對於畢業生回流東北的意願貢獻力最大,而經濟因素和環境因素貢獻最小,説明東北地區的經濟和環境對畢業生回流缺少足夠的吸引力,相應的,經濟與環境的落後也可一定程度上成為不回流的原因。
對此,吉林省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指導中心主任鄭志宏也有基本一致的看法,近幾年,吉林省高等院校畢業生留在本省就業的比例在50%到60%之間,今年16萬名本科畢業生,留在本省就業的預估在7萬到8萬人,“這樣的比例放眼全國還是比較低的。”
鄭志宏説,華東、華北地區各省,本身經濟實力就很強,生活環境、就業環境也有優勢,再加上政策上的誘導,畢業生回鄉就業的意願當然就更強,“像無錫這樣的二線城市,每年對畢業生的需求量達到300%,也就是説,本地高校畢業生的數量完全不能達到當地對人才的需求量和實際吸納人數。”
東北地區,包括吉林省,在這一問題上一直給予重視和關注,但是地區經濟發展水準和財政支援能力都影響著這一問題的解決。另一方面,百億級別的大企業相比南方數量少,“江蘇江陰有多個百億級別的企業,甚至有五六百億量級的大企業,對人才的需求量和吸引力都是吉林省無法相比的,一汽、吉化、北車這樣的大企業每年吸納人才的能力是有限的,而一般企業對人才的吸引力遠遠不夠。”鄭志宏認為,這些都是導致人才回流就業率較低的原因。
二三線就業機會多 競爭不太激烈
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曾湘泉教授宏觀地分析回流現象認為,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就業結構性矛盾突出的問題在最近幾年裏悄然發生了變化,相比于一線城市,二、三線城市的就業機會更多,人才競爭形勢相比一線城市不太激烈,而二、三線城市近年來整體發展的速度、規模和前景,成為大學生們就業選擇的重要參數。
選擇回鄉就業是為了歸屬感?
這説明2015屆應屆畢業生的回流地以城市為主,大多為家庭居住地所在城市。
國家一級心理諮詢師蔡勁林認為,人在新的環境中,首要情感訴求是尋求歸屬感,內心無法避免的孤獨感,是適應新環境、尋找融入感和歸屬感的最大障礙。回流到家鄉或同一文化經濟區,是尋找心理歸屬感、與外界建立信任感以及建立情感支援系統的捷徑。
長春理工大學微電子學專業的鄭旬秋就選擇了回家。
6月18日下午,在校訓石前,她搶著和每一位同學留下合影,這名來自浙江溫州、戴著一副高度近視鏡的陽光女孩知道,也許將來很多年,她和她們都不會有見面的機會。很快,她將離開學校,回到溫州,回到樂清,到北白象鎮,她簽約正泰電器,將成為這家中國民企百強、上市公司的一名電子工程師。
“我沒有糾結,回到家鄉,回到父母身邊,在一個宜居的小鎮過豐衣足食的日子,這就是我想要的生活。”簡單的鄭旬秋實現了簡單的生活追求,起薪4000元,生活足夠安逸舒適。她的一些同學去了廣東一帶的製造企業,月薪6000多,“雖然那裏的工資比較高,就業的機會也比較多,但是壓力也會非常大,對我來説,我比較不喜歡背井離鄉苦苦拼搏。”鄭旬秋説。
每年約8000人重返省內就業
説明大部分不願意回流的畢業生都有趁年輕開闊眼界、豐富經歷的想法,仍有一部分人因為家鄉經濟落後而可能伴隨出現的就業機會少、就業環境不好等情況作出理性考慮從而拒絕回流。
在被問及“是否會因為就業形勢嚴峻而考慮回流”時,有65.9%的應屆畢業生選擇了“否”,有29.3%的畢業生承認會受到就業形勢的影響,另外還有4.8%的人選擇會先回家待業再作打算。
記者在吉林省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指導中心了解到,每年除大約50%的應屆畢業生外,還會有8000份左右往屆畢業生檔案在該中心落檔,這些學生畢業後先是選擇到外面闖一闖,因為檔案的存留期只有三年,兩三年後,他們在沒能闖出理想中的成績後,就回到了本省就業。
■核心結論
家鄉拉力對回流影響大於大城市推力
這份關於應屆畢業生回流就業的調查報告研究的最核心的問題是:究竟哪些因素誘發了回流現象?
主創者車雨璠在黃松愛副教授的指導下,將原因假設為家鄉拉力和大城市推力兩大基本因素,更簡單的表述是家鄉就業因素的吸引力和一線城市就業壓力的倒逼推力。
通過調查問卷中有關家鄉拉力的24個描述和19個關於大城市推力的描述採集到的數據分析發現,家鄉拉力的幾大因素中,家庭因素的影響最為明顯,説明父母的期望以及畢業生照顧父母的家庭責任感對畢業生回流産生了最大的影響,而女生更易受到家庭期望的作用,比男生更想要通過回流給予父母身心上的照顧與陪伴。
對於大城市推力因素的分析,生活成本高、自然環境差以及就業形勢的嚴峻、制度的藩籬都使得畢業生對大城市産生一定的抵觸情緒而更偏向於回到家鄉就業。其次,大城市對於就業者相對更高的能力要求也使得大學生衡量自己的就業競爭力,並綜合個人職業理想的追求和心理需求等主觀因素理性作出回流決定。
通過家鄉的拉力因素與大城市推力因素作用力的比較,得出的結論是,家鄉的吸引力比大城市的推力更有效誘發了畢業生的回流。
針對這些結論,吉林省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指導中心主任鄭志宏有自己的觀點,“在大學生就業選擇的諸多因素中,排在前三位的是地點、工資水準和職業發展空間。”他認為,就業回流選擇是受到這些因素影響的結果,隨著二、三線城市整體發展水準和就業環境的提升,一線城市不再是大學生就業的普遍選擇,在二、三線城市,大學生依然可以得到讓自己滿意的工資和事業前景。
對於大學生的就業選擇,華南師範大學人力資源研究所所長諶新民也認為,影響當下畢業生選擇就業地方的因素已經有所改變,其中包括網路技術的發展、生活成本和工作、創業機會。同時,城市的交通條件也是重要因素。
雍周嘉文是東北師大傳媒學院應屆畢業生,武漢、天津都有學校向她發來邀請,北京一所大學也給了她保研的機會,但是她全部放棄了,最終堅持自己的選擇標準,“我希望在一個我喜歡的城市裏工作和生活,這是最重要的。”她參加了福建和四川的公務員考試,廈門是她最喜歡的城市,成都是她的家鄉。儘管還需要等待考試結果,但她十分樂觀,“應該還好,如果沒通過,我會再繼續努力一年。”
而選擇公務員作為職業理想,雍周嘉文是經過幾番考慮的,“公務員工作本身比較穩定,工資水準也在不斷提高,相對於一些企事業單位,公務員體制有自己的晉陞規則,比如對學歷的要求,從這個意義上説,我在公務員體制裏,可能會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
王林風和黃世友是長春理工大學應屆本科畢業生,同班又同鄉,四年裏幾乎形影不離,但他們將各自擁有自己的生活,王林風去了廣州,黃世友選擇蘇州。王林風説:“我喜歡廣州大都市的感覺,那裏擁有更多的機會。”黃世友説:“我迷戀蘇州的景致和生活的舒適感,沒有什麼比快樂生活更重要。”這對異姓兄弟都在自己中意的城市找到了位置。
■專家觀點
回流是好現象需思考如何接納
對於畢業生回流現象,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行政管理系主任蕭鳴政教授認為,由於一線城市人才飽和、生活成本過高,不少畢業生都選擇了二、三線城市就業。尤其是對於從二、三線城市走出去的畢業生,回生源地就業,一方面可以獲得更多的晉陞空間、降低生活成本,另一方面也可以服務家鄉。
中國勞動關係協會社會人力資源管理部部長蔣又青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提出,回流是個好現象,但是如何接納回流人群,是值得思考的事情。
對外經貿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廉思認為,中小城市要想吸引大學生,不但要在硬體上完善配套設施,還要從生活、文化甚至婚姻、養老上,給大學生以“安全感”,讓他們落地生根。
[ 責任編輯:郭碧娟 ]
原稿件標題URL:
原稿件作者:
轉載編輯:郭碧娟
原稿件來源:新文化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