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參考報》近日在山東省滕州市南沙河鎮北古石村和上營村調研了解到,以宅基地為主的農村建設用地浪費現象觸目驚心,近兩成院落房倒屋塌、長滿荒草。當地基層幹部認為,當前正處於城鎮化快速推進階段,佔用部分耕地在所難免,而農村大量閒置、廢棄宅基地一直處於沉睡狀態,盼望國家出臺引導和支援政策,盤活這塊資源。
“能佔就佔不然吃虧”
北古石村屬於中等規模,全村265戶、1021人。村支書王茂生介紹,村莊建設用地總面積380畝,絕大多數是宅基地佔地。全村371塊宅基地中,有100多塊長期閒置,其中又有71塊早已無人居住,房倒屋塌,破敗不堪,用老百姓的話説,都成了“只住耗子不住人的老鼠窩”。
看到,有的院子只剩下了殘垣斷壁,成了公共垃圾場。還有的院子,院門和正屋的門窗都被拆走,屋頂也徹底塌掉了,從屋裏地上長起的幾顆樹木,最大的都有碗口粗細。兩側的廂房,只剩下不足人高的石頭垛子。
多位村民介紹説,宅基地閒置、廢棄有幾種原因,首先是“佔新不退舊”。一些需要蓋新房的村民都願意新申請宅基地,但原來佔著的宅基地並沒有退回給村集體。“以前村幹部控制不嚴,有要新宅基地的,就給劃了,老宅基地也沒有收回集體。有的不要錢,有的要一兩千元。對不同人家政策不同,不同時期也有不同政策,村幹部的隨意性很大。”王茂生説。
北古石村村民王茂盛今年71歲,過去擔任過村幹部。他告訴,有一段時間,村委會要求“佔新退舊”,這一階段佔用新宅基地的,老宅基地名義上退回給村集體了,但沒有任何字據,換了村幹部之後,誰也不管過去的事情了,這些宅基地又成個人的了。
其次是“進城不退宅”。這兩個村有幾戶人家舉家都搬到城市居住了,戶口也遷到了城市。雖然多年不回來一次,但宅基地仍然保留著。還有的村民,在兒子很小的時候就向村裏新申請了宅基地,孩子長大後在城市有了穩定工作,並不回村裏生活,但宅基地卻保留了下來。村民蔡某有個侄子,20多年前就遷到了城市居住,已經很多年沒有回過村裏,但宅基地還留著,平時由蔡某幫著照看。
再次是“減人不減地”。在農民眼裏,宅基地屬於個人的“私産”,老人過世之後,由子女繼承,並不退回。這些宅基地自己不使用,也不允許別人使用;即使閒置、拋荒,別人也無權過問。
除了多佔宅基地外,現有宅基地面積普遍偏大。按照山東省1999年公佈實施的《山東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辦法》規定,新建宅基地面積限額為:城市郊區及鄉(鎮)所在地,每戶面積不得超過166平方米;平原地區的村莊,每戶面積不得超過200平方米;山地丘嶺區,村址在平原地上的,每戶面積132平方米;在山坡薄地上的,每戶面積可以適當放寬,但最多不得超過264平方米;每人平均佔有耕地666平方米以下的,每戶宅基地面積可低於前款規定限額。
上營村屬半山區,但村址建設在平原區,按照有關規定,每塊宅基地面積不得超過132平米。村支書高奎賢説,實際上每戶的宅基地都超標一倍多,一般達到270平米左右。
這兩個村宅基地的閒置浪費現狀與全省平均情況大體類似。根據《山東省農村新型社區和新農村發展規劃(2014~2030年)》,2013年山東村莊每人平均建設用地面積為210平方米(包括宅基地、公共設施用地和經營性用地),相對偏高。從山東省委農工辦了解到,全省8.6萬個自然村中,呈現“空心化”的佔20%至30%。
一些村民説,宅基地管理也就最近幾年才緊起來了,過去管理比較松,所以“能佔就佔,誰不佔誰吃虧”。
[ 責任編輯:郭碧娟 ]
原稿件標題URL:
原稿件作者:
轉載編輯:郭碧娟
原稿件來源:經濟參考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