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時政 | 本網快訊 | 兩岸 | 國際 | 港澳僑 | 熱點新聞 | 大陸縱覽 | 社會 | 財經 | 教育 | 軍事 | 科技 | 傳媒 | 奇聞趣事 | 新聞發佈會 | 新聞人物

劉雲山求是撰文:2008年不平凡經歷的啟示與思考

時間:2008-10-05 10:57  來源:求是

中宣部部長劉雲山。 中新社發 徐曦弋 攝

  啟示與思考

  劉雲山

  今年對於我們國家來説,是很不平凡的一年,多事多難,大喜大悲。上半年,正當我們以喜悅的心情迎接北京奧運會和改革開放30週年時,不期而遇、接二連三地發生了重大自然災害及突發事件。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全黨全國各族人民萬眾一心、眾志成城,經受了一次又一次考驗,取得了一個又一個勝利。面對自然災害和突發事件的嚴峻考驗,宣傳思想戰線按照中央部署,集中力量打了幾場大仗、硬仗,有力配合了全局工作,為戰勝自然災害、應對突發事件、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維護社會和諧穩定做出了重要貢獻。恩格斯指出:“沒有哪一次巨大的歷史災難不是以歷史的進步為補償的。”如果我們能夠對這段不平凡的經歷進行很好的回顧總結和理性思考,無論對推動國家發展和社會進步,還是對做好新形勢下的宣傳思想工作,都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上半年的自然災害和突發事件,對我們來講,是挑戰和磨難,同時也是生動的課堂和鮮活的教材。從中我們可以得到很多有益的啟示,進一步加深對一些關係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的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的認識。

  啟示之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具有無可比擬的優越性,中國制度模式顯示出強大生機與活力。一個國家處理重大自然災害和突發事件的能力,往往是衡量其制度優劣的重要尺度。最近有人把近年來不同社會制度國家應對特大自然災害的表現進行了比較,得出的結論是:“中國式救援無與倫比”,“賑災凸顯了中國的制度優勢”。

  經過30年的改革開放,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根本原因在於我們找到了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西方一些人雖然不得不承認中國發展的客觀事實,但卻不願意承認中國成功背後的政治制度原因。這次抗震救災鬥爭的勝利,使中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得到越來越多人的認可,甚至一些對社會主義持有偏見的人,也開始正視中國政治制度和發展模式的特有優勢。在今年幾場重大自然災害及突發事件鬥爭中,社會主義中國的制度優勢顯示出巨大威力。一是高效率,能夠迅速作出決策並立即付諸實施。地震一發生,胡錦濤總書記立即作出重要指示,並迅即主持召開中央政治局常委會議,對抗震救災作出全面部署,中央領導同志先後深入災區現場指揮抗震救災。與此同時,各地各有關部門啟動應急機制,各種救援隊伍在最短時間內趕赴災區展開救援。一位西方學者認為,這可能是有史以來,在和平年代一個國家對重大自然災害作出的最為迅速而有效的反應。二是有強大的組織動員能力,能夠在全國範圍動員起巨大力量、匯聚起強大合力。當地震災難來臨時,黨中央一聲號令,全國上下一齊行動,專業救援隊伍、醫務工作者、志願者從四面八方奔赴抗震救災第一線。特別是人民解放軍和武警部隊堅決貫徹黨中央指示,13萬將士日夜兼程開赴災區,展開了一場規模空前的抗震救災行動。像這樣軍地協調、全民動員投入抗震救災,只有社會主義中國才能做到,只有共産黨領導下的人民軍隊才能做到。三是可以集中力量辦大事,能夠舉全國之力攻艱克難。為了抗震救災,國家戰略儲備物資緊急調運,航空、鐵路、公路、水路立體救援,數量巨大的帳篷衣物、食品藥品、機械設備源源不斷馳援災區。抗震救災一轉入恢復重建階段,我們馬上開展了“對口支援”。只有社會主義中國,才能調動一切可調動的資源,創造出這樣的大團結、大協作模式。有境外媒體説:“中國政府調動了巨大人力物力,以全民動員的方式處理罕見的危機,給人留下極為深刻的印象。”四是一方有難、八方支援,能夠團結全國各族人民同舟共濟、共渡難關。地震發生後,從中央領導到普通群眾,全國人民自覺行動起來,到處是支援災區的行動,到處是捐款捐物的長龍,到處是排隊獻血的感人場面,充分體現了社會主義大家庭的溫暖,展現了團結互助、關愛他人的新型人際關係。

  事實充分證明,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確、之所以能夠引領中國發展進步,關鍵在於我們既堅持了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又根據我國實際和時代特徵賦予其鮮明的中國特色。經過30年的改革開放,我們成功實現了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到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從封閉半封閉到全方位開放的偉大歷史轉折,今天的中國是一個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社會主義中國。重大災難使我們更深切地認識到,在未來前進道路上,無論遇到什麼困難和風險,都要堅持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不動搖,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不動搖,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不動搖。

  啟示之二:發展是解決中國所有問題的關鍵,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的不斷增強為我們戰勝各種困難和風險打下了堅實基礎。抗擊自然災害、應對突發事件,需要雄厚的經濟實力和強大的綜合國力。這次汶川特大地震造成了巨大的人員傷亡和財産損失。如果不是改革開放30年的快速發展使我們國家有足夠的財力和物資儲備,有現代化的交通運輸和科學技術力量,有空前強大的生産能力,我們就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取得抗震救災鬥爭的重大勝利。

  經過30年的發展,我國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上了一個大臺階,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四,年財政收入達5萬多億元,城鄉居民每人平均收入分別比1978年增長40倍和30倍。這些年持續發展積累的巨大財富,為抗震救災提供了有力物質保障。一是經濟實力增強了,使我們有能力拿出鉅額資金用於抗震救災和災後重建。目前,各級政府共投入抗震救災資金615億元,其中中央財政550多億元,幾乎相當於改革開放前國家年財政收入的一半,有力保證了抗震救災和災後重建的資金需要。同時,人們收入水準的不斷提高,使普通百姓有了慷慨解囊、奉獻愛心的實力。目前,國內外各界捐贈款物總計達585億元,群眾個人捐贈創了歷史之最。二是基礎設施日益完善、科學技術快速發展,使我們能夠更加快捷高效地實施救援。從空運到水運,從鐵路到公路,立體化的交通運輸網路為運送救援隊伍和救災物資發揮了巨大作用。在抗震救災中,充分顯示出科學技術的力量,遙感飛機、生命探測儀、應急寬頻無線通信系統等現代科技的應用,不僅大大提高了決策部署的科學性,而且增強了救援工作的有效性。三是經濟社會發展帶來的國際地位和國際影響力的顯著提高,為我們贏得了國際社會的廣泛理解和支援。地震發生後,國際社會紛紛伸出援助之手,許多國家都捐贈了資金和物資,十幾個國家政府和組織派來了救援隊,還有許多國際友人通過各種途徑為中國抗震救災獻計獻策。為什麼會有這麼多國家關注我們、援助我們?這固然有人道主義方面的因素,但更為重要的是這些年中國實力增強了,在國際上的分量增加了,朋友更多了,許多國家看好我們的發展前景,願意同我們加強交往、增進友誼。

  事實充分證明,發展是硬道理,是解決中國所有問題的關鍵,30年發展積累起來的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是我們戰勝困難和風險的力量所在、信心所在。正是由於堅定不移地推進改革開放,緊緊扭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不放鬆,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我們國家才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發展起來。我們要始終牢記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更加自覺更加堅定地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更加自覺更加堅定地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更加自覺更加堅定地推進改革開放,不斷提高我國綜合國力和抵禦風險的能力。

分享到:
編輯:張攀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