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時政 | 本網快訊 | 兩岸 | 國際 | 港澳僑 | 熱點新聞 | 大陸縱覽 | 社會 | 財經 | 教育 | 軍事 | 科技 | 傳媒 | 奇聞趣事 | 新聞發佈會 | 新聞人物

“兩個防止”成為首要任務 明年宏觀調控基調明確

時間:2007-11-28 08:46  來源:上海證券報

    中共中央政治局27日召開會議,分析當前經濟形勢,研究明年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堅持穩中求進,保持經濟持續平穩較快協調發展,把防止經濟增長由偏快轉為過熱、防止價格由結構性上漲演變為明顯通貨膨脹作為宏觀調控的首要任務。要堅持好字優先,促進經濟發展方式加快轉變,堅持擴大內需的方針,著力增強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 

    分析人士認為,從上述論述來看,明年的宏觀調控基調已經確定。

    明確調控首要任務

    昨天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在研究明年經濟工作時提出,要堅持穩中求進,保持經濟持續平穩較快協調發展,把防止經濟增長由偏快轉為過熱、防止價格由結構性上漲演變為明顯通貨膨脹作為宏觀調控的首要任務。這表明,明年宏觀調控的基調已經明確。

    本月20日,在新加坡進行訪問的溫家寶總理明確表示,為了使經濟持續保持平穩、較快、協調、健康發展,必須注意兩個防止:一是防止經濟增長由偏快轉向過熱;二是防止物價由結構性增長轉變為明顯的通貨膨脹。今年以來,中國經濟繼續保持平穩較快發展,溫總理預計全年經濟增長速度達11.5%。

    溫總理在新加坡的講話也表明瞭對房價調控的決心。“今年前十個月房價總體上漲了9%,一些城市上漲超過10%。老百姓總告訴我:不要忘記房價。”

    “由於物價上漲也是經濟過熱的表現之一,所以明年調控工作的核心目標可以概括為防止經濟由偏快轉向過熱。”招商證券分析師胡魯濱分析。

    如何判斷經濟過熱

    要防止經濟轉為過熱,面臨的首要問題是,到底什麼是經濟過熱。

    “其實翻遍各國的教科書,都沒有對這個詞的明確解釋,但大家都約定俗成地在用。”國家統計局總經濟師姚景源對記者説。

    一直有觀點認為,對於中國這樣的投資主導型經濟體來説,經濟的核心問題是投資增速過快,導致産能過剩,進而帶來外部不均衡、流動性過剩以及其他一系列問題。經濟過熱就可以理解為投資增速過快。

    也有觀點認為,從歷史數據分析,中國GDP保持10%左右的增速是健康的,超過這個速度就有可能是經濟過熱。

    “我認為判斷經濟是否過熱要看各种經濟數據的比例關係是否出現明顯瓶頸,比如2004年煤電油運全面緊張,應該説就是過熱了。”姚景源表示。

    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常務副院長劉元春解釋説,理論上説,經濟過熱是指總需求大於總供給而導致市場出現失衡狀態。

    “比較科學的判斷依據是通過潛在的GDP與實際GDP之間的差距來衡量總供給與總需求,潛在GDP是指所有的經濟要素在正常生産條件下造成的産出,如果實際GDP高於這個水準,説明很多産品是在工人加班加點、設備開足馬力超負荷亢奮狀態下生産出來的,而這部分多餘的産出便沒有對應的市場去消化。”他説。

    或許在一些人慣常的思維中,經濟發展熱一點應該是件好事,但在經濟學家眼中,當社會總需求大於總供給時,消費者用同等錢買不到同等貨物,從而導致貨幣貶值,尤其對於低收入階層來説,將遭受較大損失。

    根據中國人民大學經濟研究所計算,1987年、1988年和1994年、1995年時,中國經濟便進入過熱的區域,物價上漲幅度較大,産出缺口達到7%左右。

    雖然依據最新的測算,中國經濟的産出缺口僅在2%左右,而且自2004年擺脫蕭條期後,中國經濟目前還處於上升通道中。“但越往上走,風險越大,越需要調控來熨平經濟波動。”劉元春強調。

    下一個短板在哪

    分析人士普遍認為,由於“木桶效應”的存在,宏觀經濟是否過熱在某種程度上可以通過是否存在明顯的“短板”來判斷。

    時至今日,很多人對2004年一度發生的煤電油運全面緊張仍然記憶猶新,這個明顯的瓶頸成為當時宏觀經濟存在過熱危險的短板。

    所幸的是,在當前宏觀經濟中,雖然能源供應的結構性品種短缺與部分地區時段性、季節性緊張狀況尚難以根本改變,但煤電油運供需總體仍基本平衡。但在防止經濟轉向過熱的過程中,也必須要探究,下一個短板會在哪?

    在採訪中,多位專家和分析師認為,當前最大的壓力在於防止物價從結構性上漲轉化為明顯的通貨膨脹。

    2007年以來,中國CPI增長處於逐季加速的狀態,從1月份的2.2%增長到10月份的6.5%,全年預計增幅將達4.5%。零售價格指數從1月的1.8%增長到10月的5.1%。

    雖然目前的物價上漲仍具有明顯的結構性、補償性以及國際性特徵,而且工業品價格一直比較平穩,但是如果控制不好,就可能造成大範圍的物價上漲,進而影響經濟工作全局。

    除此以外,在不同專家眼中,過熱的短板也潛伏在其他方面。

    姚景源對記者説,從主要經濟指標來看,固定資産投放的速度還是偏快的,這就給資源和環境這個硬約束條件帶來壓力。“我國在此方面的壓力已經很大,一旦發生一個偶然事件,就會給經濟帶來極大的負面影響。”

    劉元春則表示,目前中國經濟受國際市場影響很大,其中一個核心因素就是國際原材料和基礎能源價格上漲傳導到國內産業。雖然現在工業部門的技術進步和規模化程度有極大提高,消化上游産品漲價能力大大加強,但農業部門的化解能力還是比較弱的。

    進入四季度,越來越多專家在建議防止宏觀經濟由偏快走向過熱的時候,也提示要警惕資産泡沫膨脹及破裂的風險。

    “很顯然,上述問題都將會成為明年宏觀調控政策主要考慮的方面。”招商證券分析師胡魯濱説。

    多種政策如何協調

    回顧歷史,在本輪經濟週期中,針對經濟增長偏快而進行的比較集中的宏觀調控已經有三次:第一次在2003年下半年至2004年上半年,主要針對鋼鐵、水泥、電解鋁等部分固定資産投資過熱;第二次在2005年上半年,重點在2005年3月到4月,主要針對房地産投資規模過大等問題,出臺“國八條”、“新國八條”等一系列措施;第三次是2006年4月到9月,仍然針對固定資産投資過熱等一系列問題,出臺“國六條”、“九部委十五條”等措施。

    今年以來,國家宏觀調控的基調是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雙管齊下”:央行5次調高利率,8次提高存款準備金率,財政部發行特別國債回收流動性,國務院大幅降低利息稅率。

    “與以往經濟週期不同,本輪經濟週期中宏觀調控呈現多階段性,今年更加注重經濟手段,更加注重預調、微調和頻調。”社科院經濟所一位專家説。

    有專家認為,今年的調控手段沒有抑制住股市和房地産等資産泡沫,在資産價格和糧食價格推動下,防止出現明顯的通貨膨脹將成為政府主要目標,因此明年貨幣政策將繼續採取穩健的策略,同時針對流動性過剩,將採取“從緊”的貨幣政策,而不是“適度從緊”。

    但也有專家認為,宏觀調控的政策效果會有一定的滯後性,今年第三季度多項經濟指標高位回穩,GDP增長11.5%,較二季度增速回落了0.4個百分點;第三季度工業增加值增速較二季度回落了0.2個百分點;第三季度投資增速較二季度回落1.7個百分點;而出口的增速也回落了2.8個百分點。

    “這説明長期以來宏觀調控政策積累效果在顯現,當前應該採取穩健的財政政策和穩中偏緊的貨幣政策就可以了。”長期跟蹤研究宏觀經濟的劉春元表示。(記者 何鵬 薛黎)

分享到:
編輯:董潔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