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時政 | 本網快訊 | 兩岸 | 國際 | 港澳僑 | 熱點新聞 | 大陸縱覽 | 社會 | 財經 | 教育 | 軍事 | 科技 | 傳媒 | 奇聞趣事 | 新聞發佈會 | 新聞人物

經濟觀察:宏觀調控五年“控溫”成績顯著  

時間:2007-10-08 08:26  來源:《瞭望》新聞週刊

    作為轉型期國家,中國政府把匡正市場機制的盲目性、滯後性作為"份內"之事。五年來頗有心得的宏觀調控,成為中國經濟平穩快速增長的的有力支撐。 

    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宏觀經濟出現了三次較大起伏,隨之經歷了三次時間集中、規模和力度較大的宏觀調控。第一次是1993年到1996年;第二次是1998年到2002年;第三次則是2003年下半年開始至今的新一輪宏觀調控。  

    新一輪宏觀調控,恰逢"十六大"以來經濟發展進入新一輪增長週期,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此輪調控顯示出不同以往的諸多特點。而中國年均超過10%的平穩快速增長,既得益於29年來改革開放不斷深化迸發的體制活力,更與日臻完善的宏觀調控密切相關。

    宏觀調控在不斷校正經濟發展方向的同時,也在不斷調整著經濟增長的"溫度",因而從某種程度上可以説,沒有宏觀調控就沒有今天平穩較快增長的經濟奇跡;沒有宏觀調控,就沒有今天"坐四望三"的GDP總量。  

    五年調控特點鮮明

    進入新世紀後,中國經濟從2001年下半年起開始回暖,經歷了2002年的快速升溫,到2003年下半年開始,為防止經濟走向過熱,新一輪宏觀調控走上前臺。與20世紀90年代以來前兩次宏觀調控相比,本輪宏觀調控顯示出不同以往的諸多特點。

    首先,本輪宏觀調控是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實施的。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宏觀調控的根本任務是保證和加快經濟發展,促進生産力的解放。因為對於我們這樣一個生産力欠發達的發展中大國來講,發展始終是硬道理,發展始終是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但是,發展不是GDP的簡單增長,而應該是"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地發展",即科學發展。也正是在這種科學發展觀的指引下,這一輪宏觀調控的重點不是簡單追求和保持"快"的增長速度,而是著力追求經濟發展"好"的品質和"優"的結構。

    第二,本輪宏觀調控的目標更加豐富多元。無論是經濟學的宏觀調控理論,還是前兩次宏觀調控的實踐,都把經濟增長、充分就業、物價穩定和國際收支平衡作為政府宏觀調控的重要目標。而這一次宏觀調控旗幟鮮明地把"節能減排"和"優化經濟結構"作為與四大目標並重的宏觀調控目標,這是我國從經濟發展實際出發而提出的"新調控目標"。

    第三,本輪宏觀調控特別注意解決社會和民生難題,重視加大對"三農"、教育、衛生、低保等方面的政策扶持力度,進而極大地推動了這些問題的解決。在這次調控過程中,為了發展農業生産和增加農民收入,中央制定了一系列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扶持政策,確立了"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終結了綿延2600多年的農業稅,出臺"兩免三補"的惠農政策,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發展農業生産的積極性,農民收入增幅大大提高。同時,加大了教育、衛生和最低生活保障建設的投入力度,免除所有義務教育階段的學雜費,全面推進城鎮和農村的醫療衛生保障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設,大大緩解了上學難、看病難,以及鰥、寡、孤、獨、殘、老等困難群體生活難的問題。

    第四,本輪宏觀調控實施了"有保有壓"的差別性調控策略,盡可能地避免了"一刀切"。為了優化經濟結構和平衡地區經濟發展,這一輪宏觀調控採取了"區別對待、有保有壓"的調控策略,對於符合國家産業發展戰略的短線産業和高新技術産業項目採取鼓勵發展的政策;對於不符合國家産業發展戰略的長線産業和高能耗、高污染的産業項目採取限批或不予準入政策,進而保證經濟結構的優化升級和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

    第五,"雙穩健"政策防止經濟由"偏快"滑向過熱。本輪宏觀調控一改過去較長時期實施的"積極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實施了"雙穩健"政策,甚至通過嚴守"土地"和"信貸"兩個閘門,來控制固定資産投資的過快增長。

    第六,更加注重"組合拳"效應,運用經濟手段和法律手段,輔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避免了過度的經濟震蕩。經濟發展平穩是這一時期經濟運作的主要特點,而這得益於這一輪宏觀調控主要依靠經濟手段和法律手段。為了抑制貨幣投放和過度的信貸投放,僅2007年就曾5次調整利率,7次上調存款準備金率。這種"多步驟、微調整"的方式,不僅有利於避免劇烈調整可能帶來的波動,而且有利於實現經濟"軟著陸"。     

    五年調控成績不俗

    日漸成熟的宏觀調控,加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使我國經濟五年來表現出不俗的成績。

    一是經濟保持高速增長,連續五年經濟增長速度超過10%。這不僅為做大經濟總量提供了"增速保障",而且也為解決經濟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失業問題、最低生活保障問題和農民增收緩慢等問題奠定了"增速基礎"。

    二是經濟效益持續改善,各類所有制企業的經濟效益大幅提高。同時,財政收入大幅增長,國家調控經濟和轉移支付的能力得以進一步增強。

    三是城鄉居民收入顯著提高,農村居民收入增速明顯回升。2004年農村居民實際收入增長6.8%,2005年增長6.2%,2006年增長7.4%,2007年首季農民收入增幅達14.9%,首次超過城市居民的收入增幅。

    四是經濟結構進一步優化,迴圈經濟得到快速發展,經濟增長方式得到一定轉變。

    五是節能減排取得初步成效,環境保護的約束力明顯增強,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能力進一步提高。

    六是重視解決就業、教育、醫療、社保等民生問題,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的協調性進一步提高。

    十六大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之所以取得如此驕人的發展成績,一個關鍵原因在於中央政府實施了一系列富有特色、行之有效的宏觀調控政策,這必將為今後的經濟調控提供豐厚的理論與實踐經驗。     

    新調控面臨新挑戰

    無疑,五年來的宏觀調控是卓有成效的,不少經驗可圈可點。但是,宏觀調控還面臨許多新的挑戰。

    首先是如何進一步提高宏觀調控的有效性。提高宏觀調控的有效性,一方面要求宏觀調控措施和政策要科學,另一方面要形成中央與地方協同落實的體制機制。應該説,在貫徹科學發展觀、努力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長遠利益方面,中央和地方的認識是比較一致的。但是,在具體落實宏觀調控措施過程中,由於中央與地方之間存在利益衝突,進而使一些宏觀調控措施難以真正到位,比如,房價控而不下、節能減排成效有限、環境污染難以真正遏制、固定資産投資增速不減等現象的存在,都是由於利益分配機制不合理而導致"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結果。換句話説,要提高宏觀調控的有效性,必須大力推進財稅體制改革,徹底厘清中央與地方的財權與事權,改變目前存在的"事權下放、財權上收"的現狀,進而充分調動中央和地方落實宏觀調控政策的兩個積極性,最大限度地避免"上頭熱、下頭冷"的"一廂情願"。

    其次是如何在宏觀調控過程中借助好市場機制的力量,進而防止過分強調行政手段、計劃手段和中央權威而導致的"舊體制復歸"。實際上,經濟生活中出現的許多資源配置扭曲和經濟結構畸形是由於價格形成機制扭曲引起的。由於許多靠經驗和行政手段所確定的價格並沒有真正反映其資源的稀缺程度和供求關係,由此引導的資源流動和使用必然難以有效優化。因此,簡單地用行政方式控制物價和進行補貼,不一定就能從根本上解決資源配置粗放和利益分配不合理的問題,進而難以實現宏觀調控的意願。

    第三是著眼全局利益的宏觀調控如何適應中國地區之間差別大且發展不平衡問題,如何進一步提高宏觀調控的針對性。由於宏觀調控是針對經濟發展中出現的新問題而實施的,由於經濟發展的程度不同,許多問題比如開發區過多過濫、開工項目過多、投資增長過快等多發生在發達地區,由此針對這些問題而實施的緊縮"地根"和"銀根"的宏觀調控政策,必然會造成"東部得病,西部跟著吃藥"的問題。因此,如何實施差別性調控政策,針對不同發展水準的地區,給予不同的差別性政策,是下一步調控面臨的新挑戰。

    第四是如何進一步應對國際風險對我國經濟發展的深刻影響,進而提高宏觀調控應對國際風險的能力。亞洲金融危機的教訓是慘痛的,我們必須從中汲取教訓,提高我們應對國際不確定因素的宏觀調控能力。隨著外貿順差越來越多、國際"熱錢"流入流出日益頻繁、外匯儲備規模越來越大,我國經濟平穩發展面臨的不確定性大大增加,我們必須加緊研究相應的宏觀調控對策,未雨綢繆。

    第五是如何協同好經濟發展和解決民生問題的關係,最大限度地減少宏觀調控政策之間的"衝突"和"內耗"。比如,推進産業結構升級、發展技術密集和資本密集型産業與擴大就業之間的政策如何協調;不發達地區的節能減排和環境保護與加快當地經濟發展之間如何協調;轉變對外貿易增長方式,減少出口與如何有效發揮勞動力優勢之間如何協調;發展經濟與解決民生問題、效率與公平之間的關係如何協調;中央與地方之間的關係如何協調,等等。總之,作為一個地區發展差距如此巨大、自然資源的佔有如此不平衡的發展中大國,未來宏觀調控的難度無疑是巨大的、挑戰也將更加艱巨。(作者韓保江 中共中央黨校經濟學部副主任,博士生導師)

分享到:
編輯:董潔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