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時政 | 本網快訊 | 兩岸 | 國際 | 港澳僑 | 熱點新聞 | 大陸縱覽 | 社會 | 財經 | 教育 | 軍事 | 科技 | 傳媒 | 奇聞趣事 | 新聞發佈會 | 新聞人物

全國公共廣播:中國“以補貼刺激內需”初獲成功 

時間:2009-03-31 14:35   來源:中國網

  面對海外市場對中國商品需求的下降,中國政府正採取措施努力刺激國內消費,向購買國産冰箱、洗衣機、手機、電視、汽車的農村居民提供總額達22.5億美元的補貼。但是中國居民偏好儲蓄的習慣可能會使這一計劃面臨挑戰。

  蔡紀守(音)是一個結實的農民,在百貨商場裏的驚喜地看著一個紅色冰箱,一邊聽售貨員講解這臺冰箱的特色。

  “我們想買冰箱好些年了,”蔡笑著説,“我們非常高興”。

  這臺冰箱價格是三百美元,政府給了他13%的補貼,差不多四十美元。

  “我們過去每天只能賣出十台冰箱,”這個位於西寧一家百貨商場的銷售員嚴明珠(音)説,“現在我們每天可以賣出原來的兩倍。”

  家電下鄉政策提高了40%的銷售額,這和其他舉措一起被寄希望於推動消費。

  一個廣泛傳播的方案是由杭州設計出來的,它通過在上海和其他城市發放旅遊劵鼓勵遊客去杭州旅遊。杭州還以消費券形式代替發放公務員十分之一的工資,併發放免費購物券。

  中國政府現在面臨的問題是其謹慎的國民儲蓄過多,消費太少。

  “我把工資的70%到80%存在銀行,”一名MBA學生謝瑞?趙(音)的説法印證了這種趨勢。她過去在銀行工作,工資是她朋友的兩倍,但卻住在家裏。她存錢是為了讀書,但她説,也因為這就是中國人的習慣。

  “我們中國人有個傳統。我們不喜歡浪費錢。如果我買了太多東西,我媽媽就會數落我,”她説。

  中國有全世界最高的個人存款率:2005年,中國人將可支配收入的25%存在銀行,而美國人的這個比例只有0.7%。

  復旦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經濟學教授張軍説,隨著人們變得富裕起來,他們也就存得更多。“我們可以看到,過去十年中,消費支出在GDP中的比例呈下降趨勢。”

  根據2007年中國公佈的數字,包括企業和政府存款在內的全國儲蓄相當於GDP的49.9%。其結果就導致了巨大的全球貿易不平衡:中國人的儲蓄事實上成了美國人消費的資金來源。所以,根據張的説法,刺激中國內需的影響是有限的。

  “短期來説,這並不能解決全球不平衡的問題,”他説。“我們可以説美國本國需要多儲蓄,這樣他們才能緩解全球不平衡的矛盾。”

  目前也有一些樂觀的跡象。中國的零售額在今年頭兩個月同比上升了15%,高於一些人此前的預期。但是經濟學家和諾貝爾獎得主斯蒂格利茨(Joseph Stiglitz)在上海演講時稱,中國不能拯救世界。

  “中國的消費水準——經濟規模——在全球經濟中的比例依然不高,還沒有達到能夠拯救全世界于水火之中的程度,”斯蒂格利茨説,“但另一方面,它可以扮演一個重要角色,這對於生活在這裡的人來説尤其重要”。

  但是回到鄉村,中國仍要面對怎樣把農民轉變成消費者的問題。

  48歲的盧卦彌(音)説,“我不買冰箱,我還得付兒子的學費。”此外,和許多其他農民一樣,她也擔心生病以後醫療費的問題。

  北京最近增加了教育和社會福利的支出。但是要真正形成一個消費型社會,中國需要建立一個民眾可以依賴的社會保障系統。這一任務的實現還尚需時日。 

編輯:高斯斯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