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雪梨先驅晨報》:很少有城市像北京那樣應對污染 (作者〔澳〕John Garnaut 編譯:喬伊)
22年前,我第一次來到北京,食用油的香味和廚房的煤爐給我留下深刻印象。那是在北京的冬季,寒冷而乾燥,煤灰和戈壁灘的沙塵會鑽進家家戶戶,把洗好的衣服弄臟。然而天空多數時候是藍藍的。
去年7月,我和太太帶著兩個小孩來到北京。從飛機上,我們看到了下面褐色的陰霾。華北平原似乎裹著一張難以滲透的棕色毯子,北京似乎被困在一個倒扣的、污濁的碗下面。
煤爐煮菜的香味已經消失,代之以有毒的光化學煙霧,刺激著我們的眼睛和肺。中央電視臺的氣象播報員不停分析著天氣的悶熱狀況,但我們關心的是,我們能否透過煙霧看到僅僅一公里以外的新央視大樓。
我們買了瑞士製造的空氣過濾器,我們停止了戶外鍛鍊,也常常禁止孩子們在戶外玩耍。但不到一個月的時間,我們3歲的兒子就出現了哮喘症狀,我們開始重新思考是否該像當初打算的那樣,長期居住在這座本該令人喜愛的城市。
空氣污染令我們這樣的外籍家庭感到不快,但對多數城市中國人而言則是另一回事。市裏的醫院滿是呼吸道疾病病人,而在上世紀90年代,這類疾病在中國並不多見。
對中國領導人而言,污濁的空氣是一個迫切的國內政治問題,奧運會則令這個挑戰更緊迫。世界上很少有城市的空氣像北京的那樣污濁,但更少有城市像北京那樣努力應對。這座城市已關掉它的重工業,給發電機安裝昂貴的硫過濾器,並向清潔能源投入龐大的津貼。
如今這個國家制定了每年降低能耗4%的目標,本土專家預測中國將很快達成這些目標,因為嚴厲的政績合約已開始生效。但即使能效的極大改善,也不能抵消一年經濟增長超過10%帶來的能源耗費,因為中國民眾正為我們視為理所當然的物質生活水準奮鬥。
今年,北京引入了比美國大多數城市更嚴格的汽車尾氣排放標準——1月1日,北京率先在全國實行尾氣排放歐Ⅳ標準。在7月上旬,這裡將有近60公里的3條新地鐵線開始試運營。從7月20日開始,北京及周圍5個省市將不允許開展任何施工,而到8月8日奧運開始時,將有100萬輛車不得上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