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華爾街日報》:他想留住消逝的黎族茅草屋(作者 Simon Montlake/編譯 華寶)
香港人黃效文站在半山腰,透過一張描圖紙看著下方蔥郁山谷裏的村莊。從這個位置看去,谷底那些草頂泥墻的房屋就像麥片,浮在由稻田和椰子樹組成的綠色大碗裏。紙上是建築師手繪的地圖,展示出路旁的一組房屋。黃效文指著它們,轉身對繪圖的匈牙利建築師説:“我們得保住這些房屋。”
黃效文並非土地投機者,也不是房地産巨頭。他是一位經驗豐富的探險家,到過中國許多邊遠地區。過去20年他一直力圖保護自己發現的東西,不光是動植物,還有這個國家的本土文化。
他保護中國少數民族文化遺産的努力,引出了一個尖銳問題:在中國這樣一個急於奔向未來的國家,過去究竟價值幾何?或者説,經濟發展是否應該優先?黃效文這次要保護的,是海南島土著居民黎族人的文化遺産。
澳大利亞格裏菲斯大學退休教授科林 馬克拉斯説,有的少數民族可能會抵制現代化,因為他們害怕失去自己的文化。但很多人想多掙錢,提高生活水準,在中國的經濟發展中佔據一席之地。
黎族是中國正式承認的55個少數民族之一。海南有著近800萬人口,其中大約120萬為黎族。傳統上,黎族人從事農耕、狩獵、捕魚和經商。他們的紡織品以應用傳統染料和精美的織錦而聞名,但這些紡織品的製作工藝即將失傳。如今,大多數黎族人住在城裏,在跟佔人口絕大多數的漢族同化過程中,失去了自己的語言和文化。
但也還有如洪水村這樣的“文化孤島”。洪水村隱身於海南西南山區,村民大多自給自足,種植水稻和蔬菜以及養豬。通向村子的最後12公里道路直到1997年才鋪砌完畢,從海南省會海口市開車到這裡需5個小時。
59歲的黃效文曾是攝影記者,吸引他前來的是這裡的傳統建築——泥墻、茅草頂房屋,這種設計能在海南濕熱的夏季保持屋內涼爽。海南像洪水村這樣完好保留著傳統民居的村莊已所剩無幾。
黃效文與一群專家共同為這裡制定了遠景規劃,其中就有建築師以及一位瑞士社會人類學家蓋坦 留斯。他還帶了兩名電影攝製者,將村民生活拍成紀錄片。與此同時,黃效文開始遊説政府官員,為他的項目保留大批泥墻房屋;這批共54幢房屋將作為一個整體,在村中被相對原汁原味地保存下來。
黃效文矮小精悍,淺褐色的眼睛閃閃發亮,頭髮已經開始花白。他似乎很自信,覺得自己的設想能行得通。的確,在短短幾天內,他就成功説服當地官員讓步:14座房屋將會留作保護區,村子的旅遊開發將由黃效文的中國探險學會負責。這是一個非營利性組織,總部位於香港。另一片房屋被劃為社區活動中心。黃效文還得知,如果附近能找到修建新房的土地,其餘的房屋也可能會保留。
不過,他的説服工作並非面面俱到,黎族村民就仍一頭霧水。他們世世代代都住在泥墻房子裏,非常希望將老屋翻建成現代式磚房。
和黃效文一起的社會人類學家留斯擔心,現在才開始整理黎族過去的資料是不是已太晚了。他説:“傳統已經消失了,我們現在搶救的只是房子。”
其實,就連讓房子完好地保存下來也不是件輕鬆的事。村民們抱怨説,很難在當地找到適合的草來替換舊茅草屋頂。這種茅草要在燒荒之後的地上才能正常生長,但現在政府禁止燒荒。另外,燒木柴的爐子散出的煙霧,能保證用泥巴和茅草混合起來壘的墻不致腐爛,所以,沒人住的房子很快就會塌掉。
但對文化保護充滿激情的黃效文並未被嚇倒。他準備嘗試在茅草下墊上一層塑膠,以延長茅屋壽命。他們還在租借的房子裏裝上空調,並開始考慮將房子改造成度假屋。對外展覽的茅屋裏將展示這一地區的自然景觀及黎族手工藝品。黃效文的夢想是,在村裏創造一些就業機會,讓年輕人有充分理由留在這裡工作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