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海外網評:坑盟友沒商量,這就是美國

2022-10-13 15:39:00
來源:海外網
字號

  10月10日,法國經濟和財政部長勒梅爾在法國國民議會發表講話時稱,法國不能允許烏克蘭危機造成美國經濟主導全球而歐洲經濟遭到削弱。連日來,歐洲批評美國在歐洲能源危機之際趁機漁利的聲音四起。割盟友“韭菜”沒商量,再次暴露了美國自私自利的本性。

  法國商業調頻電視臺(BFMTV)將勒梅爾這番表態稱為“勒梅爾的咆哮”。勒梅爾並不是第一位對美國“坑害盟友”行為發出“咆哮”的歐洲官員。法國總統馬克龍10月6日在巴黎的一場企業家大會上忍不住抱怨美國天然氣太貴,並表示在七國集團會議上要好好聊聊這個問題。德國副總理兼經濟和氣候保護部長羅伯特哈貝克也在日前接受德國《慕尼黑信使報》專訪時指“友好”國家以過高的價格向德國供應天然氣,借俄烏衝突發戰爭財。德國聯邦議院議員克勞斯恩斯特也在採訪中表示,德國經濟在與美國的競爭中可能成為輸家,歐洲的能源高價是德國公司的一大競爭劣勢。

  歐洲人的憤怒不難理解。從現實的經濟損失看,俄烏衝突爆發以來,歐洲能源價格就一路飆升,以本幣計算,歐洲的天然氣價格漲幅超過100%。哈貝克此前曾表示,因為要從俄羅斯之外的渠道購買天然氣,能源成本高於以往,德國今年經濟損失將接近600億歐元,明年損失則可能接近1000億歐元。能源價格飆升還為通脹“火上澆油”,歐盟統計局的數據顯示,歐元區9月通脹率按年率計算達10%,再創歷史新高。歐洲民眾不但要面對鉅額的能源帳單,還不得不吞下錢包出血、財富縮水的苦果。

  而作為“夥伴”的美國人卻因此賺得盆滿缽滿。金融資訊服務提供商路孚特公司的數據顯示,9月份,美國出港貨船裝載的液化天然氣達630萬噸,其中近70%都被運往歐洲。美國主要能源商之一的埃克森美孚公司稱,該公司二季度凈收入為179億美元,遠超去年同期的46.9億美元,創下該公司有史以來的最高單季利潤。在歐盟醞釀對俄第八輪制裁、“北溪”管道發生泄漏之際,歐洲國家很可能還要為買氣買油付出更多。面對此情此景,歐洲人又如何不憤怒?

  更讓歐洲人擔憂的是,受能源價格持續走高影響,歐洲經濟正出現“去工業化”苗頭。受能源價格暴漲影響,歐洲一些製造業企業近期被迫停産或決定將生産線外遷,荷蘭最大鋁業製造商代爾夫宰爾達姆科鋁業公司日前宣佈停産,歐洲最大化肥生産商挪威亞拉國際公司已關閉一座大型化肥廠。歐洲有色金屬協會表示,歐洲一半的鋅和鋁生産已經處於停滯狀態,歐洲金屬冶煉廠面臨生存威脅。德國伊弗經濟研究所工業經濟中心負責人奧利弗法爾克説:“如果能源價格長期保持高位,一些行業將離開德國。”

  而離開歐洲的企業去了哪兒呢?美國就是目的地之一。美國《華爾街日報》9月21日就刊文稱,“歐洲製造業正在流向美國”。包括德國大眾汽車、盧森堡安塞樂米塔爾鋼鐵集團等在內的眾多歐洲製造業企業已經或正在考慮擴張在美國的業務,“這可能會給歐洲製造業留下永久的傷痕”。德國《商報》日前也報道稱,僅美國俄克拉荷馬州就吸引了60多家德國企業前往投資擴展業務,其中包括漢莎航空、西門子、阿爾迪和費森尤斯,這4家公司最近累計擴大投資近3億美元。憑藉遠低於歐洲的能源價格,美國輕鬆地“割了歐洲的韭菜”。

  10月7日,歐盟領導人非正式會議圍繞能源問題展開磋商,但耗時一天的討論卻沒能取得實質性進展。歐洲如果無法擺脫對美國的盲從和依賴、實現真正自立,那麼“歐洲跌倒、美國吃飽”的能源危機戲碼,未來恐怕還會不斷重演。

[責任編輯:黃曉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