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美國“退約”難阻應對氣候變化的全球大勢
6月1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宣佈美國退出《巴黎協定》的決定。從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到美國匹茲堡的普通市民,全世界對特朗普這一決定都表達了遺憾、失望與批評。
2015年12月12日,《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196個締約方在巴黎氣候變化大會上通過《巴黎協定。全場爆發出雷鳴般的掌聲,與會代表們歡呼、擁抱,一些人甚至喜極而泣。這充分體現了各國對《巴黎協定》的肯定。
經過不到一年的開放簽署,2016年10月5日,《巴黎協定》已達到生效的門檻:至少55個《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締約方(其溫室氣體排放量佔全球總排放量至少約55%)交存批准、接受、核準或加入文書。30天后,《巴黎協定》正式生效,成為有史以來生效最快的多邊國際條約之一。協定的達成與快速生效,反映了世界各國共同應對氣候變化的廣泛共識和強烈政治意願,成果來之不易。
這份協定為2020年後全球合作應對氣候變化問題指明瞭方向和目標,確立了以國家自主貢獻為核心的“自下而上”的減排或限排溫室氣體的模式,堅持了“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就減緩、適應、資金、技術等各要素作出了相對平衡的處理,傳遞了全球向綠色低碳經濟轉型的信號,具有里程碑意義。協定要求發達國家繼續提出全經濟範圍絕對量減排指標,鼓勵發展中國家根據自身國情逐步向全經濟範圍絕對量減排或限排目標邁進。明確發達國家要繼續向發展中國家提供資金支援,鼓勵其他國家在自願基礎上出資。這是一份全面、均衡、有力度的協定!
特朗普政府“退約”的理由是,協定將給美國帶來“苛刻財政和經濟負擔”。一方面,為達到自主貢獻目標的節能減排措施將損害美國煤炭、石油等産業,減少就業;另一方面,按協定的要求,美國作為全球最大的發達國家,有義務為聯合國“綠色氣候基金”出資。
眾多專家指出,這些理由站不住腳。因為美國傳統能源産業創造就業機會的潛力已難以挖掘,而新能源創造的就業機會早已超過煤炭、石油等産業。為“綠色氣候基金”出資,實則提升了美國的國際形象和軟實力,進而也有助於美國的商業利益。
早在2001年,布希政府上臺後不久就宣佈退出《京都議定書》,日本、澳大利亞等多個發達國家隨後效倣退出或削弱減排力度,《京都議定書》的效力因此而大打折扣。但多方專家指出,今日不同以往,美國“退約”短期內可能造成一定衝擊,但長期而言,國際社會凝聚的強大共識仍將發揮作用。
氣候變化是全人類面臨的共同挑戰,《巴黎協定》具備廣泛支援基礎。氣候變化,節能減排,促進新能源發展,是各國轉變發展方式、破解資源環境制約、提升國際競爭力的內在要求。低碳發展道路是大勢所趨,為了眼前能見的一點利益就逆向而行,只能錯失一個新時代的機遇。協定已得到全球140多個締約方批准,其溫室氣體排放量佔全球總排放量82%以上;除美國外,其他發達國家如歐盟和日本等都已重申承諾,將繼續堅守協定;即便在美國國內,眾多州、市地方政府和企業也表示將繼續節能減排。美國一家“退約”,不會改變全球合作應對氣候變化的大潮。
中國是達成《巴黎協定》的重要推動力量之一。中國既表達了政治意願,也邁出了實實在在的步伐,保持著應對氣候變化的力度和勢頭。節能和提高能效、發展可再生能源、增加森林碳匯、建立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推廣低碳智慧城市、推進氣候變化立法……一系列舉措正在或即將實施。
《巴黎協定》描繪的綠色低碳發展全球大勢與中國生態文明建設戰略選擇相一致,無論國際形勢如何變化,中國都將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用的發展理念,積極應對氣候變化。這既是中國可持續發展的內在需要,也是中國勇於承擔應盡國際責任的大國擔當。
[責任編輯:郭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