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上海7月6日電題:全國首個團體標準公佈 共用自行車告別“野蠻生長”還有多遠?
新華社記者周蕊
備受關注的全國首個共用自行車團體標準5日在上海正式“面世”。該系列團體標準由上海市自行車行業協會和天津市自行車電動車行業協會牽頭,包括生産企業、運營企業、檢驗檢測機構等,這也是國內首個依託區域協作制定的團體標準,將於10月1日起正式實施。
新標準“解鎖”,共用單車能否由此告別“野蠻生長”,走上一條“自我加壓”的道路?
團體標準“面世” 從“野蠻生長”走向行業自律
橙色的摩拜、黃色的ofo、白色的hellobike、藍色的小鳴、黃藍相間的永安行……隨著全國首個共用自行車團體標準的“面世”,這一爆髮式擴張的新行業,現在即將走上自我管理的“拐點”。
共用單車進入人們視野才不過一年多,已經遍佈國內幾十個城市,還在呈幾何式擴張。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發佈的《2016年度中國“共用經濟”發展報告》顯示,到2016年底,共用單車用戶規模達1886.4萬人,是2015年245萬人規模的7倍多,呈現爆髮式增長的態勢,預計2017年用戶規模將達到4965萬人。
然而,共用單車“攻城略地”“野蠻生長”的姿態卻讓消費者“愛不起”。上海市消保委副秘書長寧海説,上海共用單車市場從去年以來爆髮式增長,投訴量也隨之飆升。2017年1至4月,上海市消保委受理共用單車類投訴2619件,比去年同期增長8.6倍,其中,投訴量最多的摩拜單車超過1100件。
摩拜、ofo在內的十多家共用單車企業自願在滬簽訂《社會團體標準自我聲明承諾書》,這意味著企業需要按照團體標準來執行。
上海市品質技術監督局副局長陳曉軍説,市場主體自我制定、自主承諾執行的團體標準上線後,企業未來就需要按照標準執行,標准將有助於強化市場主體自律,促進新生行業的規範發展。
百萬共用單車搶灘上海,過度投放、亂停車有解嗎?
有一句戲言能很好地概括中國共用單車行業的發展歷程:“這個行業面臨的最大問題是企業越來越多,顏色都不夠用了。”顏色不夠用,特大城市中心城區的停車空間更加緊張,重投放、輕維護的模式,已經到了不得不改的地步。
上海市自行車行業協會秘書長郭建榮説,協會經過摸底發現,目前進入上海市場的共用單車企業已經有11家,總投放量已經超過100萬輛。
但業內人士此前給出的判斷卻是上海的共用單車市場飽和量應該在50萬輛左右,這意味著上海的共用單車已經過飽和,亂停車的矛盾在用車需求集中但公共空間有限的中心城區表現得就更為嚴重。
為了保障居民體驗、也在一定程度上減緩“亂停車”問題,此次的團體標準中要求企業按照不低於投入車輛總數5‰的比例配備車輛維保人員等。
記者了解到,按照100萬輛共用自行車計算,這意味著未來維保人員配備將達到5000人,而目前相比新標的規定,共用單車企業配備人員缺口高達數千人。
“未來一旦平臺倒下,誰來收尾就將成為一個問題。”上海市自行車行業協會總工程師徐道行説。為此,團體標準中明確規定,共用單車企業如果要終止服務,應做到提交相應的計劃,公告並通知用戶,對押金以及預付金的退還方式進行説明。在終止運營1個月內將其投放的車輛與設施、設備撤除完畢,如有破壞市容、市貌和景觀的現象應同步修復。
目前,上海正在籌備自行車行業協會的共用單車分會,以實現自我約束和自我管理,幫助整個行業告別“野蠻生長”。
自我加壓接受高標準檢驗 企業還能“多走一步”
ofo開始給車輛載入衛星定位系統,摩拜決定接受3年報廢的設定,行業巨頭曾經認為難以實現的改變,現在即將成為現實。免押金、電子圍欄,越來越多的共用單車企業正在“自我加壓”,往前“多走一步”。
共用自行車“巨頭”之一的ofo,最初投入市場的大量自行車採用的是傳統的機械鎖,也沒有配備車載衛星定位裝置。ofo小黃車大區總經理歐競介紹,企業已經在上海、北京等多地陸續將機械鎖更換為具備衛星定位功能的智慧鎖,預計在10月新標準正式施行前可以基本更新完畢。
另一“巨頭”摩拜單車面臨的挑戰則來自於“共用自行車一般連續使用3年即強制報廢”的規定,而此前摩拜的創始人曾在公開場合提及摩拜初代單車的設計目標是4年內免維修。
摩拜方面表示,企業歡迎團體標準的上線,作為國家標準化體系改革的一個創新,團體標准將推動行業健康發展,“相信隨著市場的快速發展和變化,標準規定的細則在實施過程中也會根據實際情況做出適當調整和跟進。”
針對亂停車問題,不少企業正在走出自己的探索道路。ofo、小鳴單車等均已經在北京、福建等地開始上線“電子圍欄”功能,歐競説,北京試點的ofo小黃車384個電子圍欄“入欄率”已提高到90%以上。
此外,一場以信用分替代押金的“風潮”也在席捲全行業,ofo、永安行等企業陸續宣佈開啟“信用解鎖”新模式,給達到一定信用等級的消費者免去押金,為被質疑“靠押金沉澱盈利”的行業帶來了新玩法。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