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遊學歸來大都感覺不錯
河南鄭州的高一學生馮璇(化名)今年寒假在美國遊學了三周,自認為“特別有收穫”。
馮璇參加的是一個號稱以培養“領導力”為宗旨的遊學項目,課程設計來自哈佛大學,上課則安排在多所大學。“有一種腦洞大開的感覺。”馮璇這樣形容自己在美國大學上課的感受。
除了在大學上課,“還跟美國的中學生一起上課,能感受到自己跟他們的差距,”馮璇説,美國的高中生因為參加的活動多,閱讀也多,所以他們做事情很大膽,腦子裏有很多有意思的問題,而自己除了上學就是上課外班,腦子裏好像從來不去思考問題。
據張峰介紹,目前市場的遊學項目大致可以分為三類,第一類是以“增長見識”為主,通過遊學了解國外文化、生活,主要針對人群是小學生和初中生;第二類是以“留學預考察”為主,參加者多數是有出國留學打算的高中生,希望提前體驗相關國家和學校的留學生活,事先了解報考院校氛圍等;第三類是以“減壓”為主,目標人群多為剛剛參加完大考的學生,為的是緩解壓力、放鬆身心。
張峰説,只要選擇合適的項目,在和國內完全不同的經濟文化環境下學習生活後,孩子們肯定都會覺得有收穫。
而且,收穫不僅僅來自課堂。“就是最簡單的保管行李、十幾個小時飛行,對很多城市孩子來説都是考驗。”張峰説,“當孩子第一次獨立面對時,有的人真有些束手無策。”但是,沒有哪個孩子過不了這一關,所有的孩子都能適應。
靜軒上三年級的時候,在英國有過一個星期的短暫遊學經歷。從來沒有離開過父母的靜軒住在了一戶英國人家中,靜軒剛到的那天,寄宿家庭的媽媽就拿出一個相機,當著靜軒的面給他的臨時房間每個角落都拍了照,然後告訴他“走的時候還要保持原樣”。
“當時聽了領隊的介紹,我想:完了。我們家的教育是比較隨性的,很少給他定這麼死的規矩,估計他受不了。”靜軒的媽媽説。
誰成想,一週之後靜軒不僅沒有破壞規定,而且在跟這家人的相處中體會到了這種做法的好處。“有rules(規矩)好做事。”這是靜軒現在常説的話。
因為開闊了眼界,因為充滿新奇,靜軒對那次短暫的遊學“意猶未盡”,他現在的願望是“再去一次”。
遊學團變成購物團
看到孩子有收穫,家長自然高興。不過,“這個高興真的是‘真金白銀’換來的。”靜軒媽媽説。
記者通過向“澳際”、“啟德”等多家仲介機構了解後得出了遊學大致的費用。我們以北京初二學生為例,如果參加一個暑假去美國的行程為21天的遊學夏令營,報名費約為52800元(包含住宿、車旅和基本飲食)。從近期公佈的2014年我國城鎮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看,北京的數據是43910元。兩個數字一對比可以看出,讓孩子出國遊學一次,對普通工薪階層來説並不是一件輕鬆的事。
而所謂報名費還只是基本費用。
“帶孩子們出去最讓我吃驚的是他們的消費。”河南一所重點高中的校長説,去年他帶著學生帶美國遊學,有的學生每到一個地方首要任務就是購物,手機、名牌包、衣服,什麼都買,“至少花了幾萬元人民幣”。
雖然這樣的孩子不是多數,但會影響整個團隊。這位校長介紹,最初孩子們都是跟著團體安排統一吃飯,後來就有幾個孩子請假到外面吃,“這種事情也會傳染,”慢慢地其他孩子也開始隔三岔五地到外面去吃飯了。
對遊學項目常見的質疑是其演化為旅遊項目,但在鄭州那位校長看來,“遊學團有的時候成了代購團,”不少孩子都是帶著購物清單遊學的。
張峰介紹,負責的機構在出團之前都會跟家長交代,儘量別給孩子帶太多錢,一方面是因為不安全,一方面是孩子自製力不強,“但是有些家長給孩子帶了幾千美元,有的甚至把信用卡給孩子,讓孩子隨便花。有的孩子甚至花了十幾萬元。”張峰説。
而且“孩子們購物很容易互相攀比”,在那些“大手大腳花錢”、“隨意刷卡”的同學帶動下,有些孩子也不淡定了,一個孩子買了iPhone6,就會有人跟著買。
“我們十幾個同學花錢多少能相差6~7倍。”馮璇説。
孩子收穫了,但父母的錢袋子癟了,所以,家長圈裏戲稱遊學是“不坑孩兒只坑爹”。
[ 責任編輯:郭碧娟 ]
原稿件標題URL:
原稿件作者:
轉載編輯:郭碧娟
原稿件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