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長一段時間以來,受“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誤導,加上大量留守兒童、流動兒童的存在,許多孩子都“壓力山大”、心事重重。為了解決一代人的“不快樂”問題,遼寧省撫順市啟動了全市性的“為了孩子的笑臉”行動,通過減輕孩子負擔,滿足特殊兒童個性化需求,刷新孩子評價體系等辦法,讓每個孩子都有人關愛、都快樂起來。
一個孩子是否快樂,至少應當有這樣三點:成就感、認同感、歸屬感。撫順團市委書記張丹説,由於我國教育資源嚴重不均衡,導致從幼兒園到中小學、甚至大學都有好學校、差學校之分,所以孩子要想得到理想的教育,必須經歷殘酷的競爭、篩選和淘汰,除了極少數“尖子”,絕大多數孩子得不到家長、老師認同,心靈上沒有歸屬感、成就感。
為了讓每一個孩子都能擁有快樂的童年。撫順市在全市財力十分緊張的情況下,盡力均衡教育資源,縮小好學校和差學校之間的差距。撫順市東洲區新屯小學始建於1948年,地處城鄉結合部的棚戶區,全校近300名學生,三分之二為貧困、單親、留守兒童。2011年,市區兩級政府投入600余萬元,改造教學樓、鋪塑膠場地、購買教學儀器設備、美化綠化,辦學條件、教育環境很快進入撫順雙一流學校行列。記者採訪時,見到二樓是開放式書吧,三樓是價值2萬多元的臺式科技館,四樓是書畫廳,一樓感恩墻上張貼著一張張孩子們開懷大笑的臉。
撫順實驗小學是全市最好的小學,孩子們以往的學業負擔也最重。為了讓每個孩子都有“快樂的理由”,學校明確提出了“以學生發展為本,為學生終身發展和幸福奠基,讓學生擁有色彩斑斕歡樂童年”的辦學理念。“舉行運動會,每個學生都有參賽項目;上早操時舉班牌,每個學生都有機會。”撫順實驗小學張晶老師告訴記者,不是每個學生都能取得好成績,但老師要保證每個學生都有機會。
農民工的孩子被稱為“蒲公英的種子”,父親漂到哪,他們就落腳在哪。為了讓這一群體的孩子能夠享受到和城裏孩子一樣的機會,撫順市團市委依託學校、社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場所,建立關愛農民工子女的志願服務陣地17所,其中,國家級示範陣地2所,省級示範陣地1所。從2006年開始每一年,他們都要從全市中小學選擇100名農民工子女免費進行藝術培訓。
據記者了解,近幾年來,撫順團市委通過社會化運作,籌集併發放的希望工程資金和物資價值已達到2350多萬元。新建、改建希望小學37所,建立希望書庫139個,幫扶貧困學生20600名,與農民工子女結對3350個,讓無數的孩子臉上再現了笑容。(光明日報記者畢玉才 光明日報通訊員 劉 勇 張繼鋒)
[ 責任編輯:王怡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