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大陸  >   科教  >   正文

2013高考狀元調查報告:60%本科畢業後留學

2013年06月17日 15:30 來源:京華時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昨天,中國校友會網發佈最新高考狀元調查報告,指出高考狀元流失海外嚴重,在求學和專業選擇上追求熱門、高薪的情況較普遍。與此同時,狀元們在職場上表現遠低於預期,除學界和文學界已出現少數幾位“職場狀元”外,大部分狀元的職業成就並不突出。

  □出身

  大城市中學盛産狀元

  這是中國校友會網大學研究團隊連續第7年發佈高考狀元調查研究報告。他們總共追蹤調查到1952-2012年全國各地區高考狀元近2000人;其中1977年以前18人,1977-1999年900多人,2000-2012年1000多人。

  報告顯示,1977年恢復高考以來,全國有520所中學培養出高考狀元,分佈在260多個地級城市,這些中學均是我國各省份辦學水準一流和綜合實力最強的頂尖中學。在調查到的1977-2012年中國各省份高考狀元中,雲南師範大學[微博]附屬中學培養的高考狀元人數最多,有35人,成為“狀元搖籃”。

  中南大學蔡言厚教授分析指出,經濟欠發達、文化較落後、基礎教育發展不均衡的地區狀元畢業中學分佈相對集中,因為不同城市的中學辦學差距較大,産生高考狀元的中學多集中在省會城市或大中型城市,很少有高考狀元産生於縣級中學或縣級市的中學。

  此外,恢復高考36年來,王姓高考狀元人數最多,各姓氏人數與其人口數量成正比,表明各姓氏後代的智商是相近的。

  □學業

  八成就讀于北大清華

  調查顯示,恢復高考36年以來,約有八成狀元扎堆就讀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高額獎學金成高校爭狀元的利器,港臺高校未對北大清華構成實質性威脅。特別值得關注的是,2007-2012年全國高考狀元爭奪中,清華4次戰勝北大,成為中國高考狀元的最愛。

  近10年來,高考狀元追捧熱門專業,經管專業最受高考狀元青睞,已成高考文理科狀元首選,農學等冷門專業至今無狀元問津。

  調查顯示,2000年以來,全國高考狀元“陰盛陽衰”,女狀元總比例為51.84%,男性高考競爭力下降,男孩危機日益凸顯;湖北男狀元比例最高,福建女狀元比例最高。

  流失海外情況很嚴重

  高考狀元在國內完成本科學業後,選擇在國內直接就業或創業的比較少,大多數高考狀元選擇繼續出國留學攻讀碩士、博士學位,保守估計全國狀元中出國留學比例高達60%。相對而言,出國的理科狀元人數遠高於文科狀元,美國、新加坡、英國和加拿大等發達國家是狀元的留學首選。報告負責人、中國校友會網總編趙德國指出,總體而言,高考狀元大學畢業後流失海外現象較為嚴重,學成歸國的狀元僅佔少數,這一現象應引起有關方面的關注。

  □就業

  投資回報率未達預期

  從職業類型來看,狀元們大都選擇金領或白領階層所從事的主流職業。相對而言,高考狀元工作較為體面、經濟收入較高,擁有較高的社會地位,從事的職業大多屬於“高薪職業”。但在1977-1999年高考狀元900多人中,能調查到職業狀況的有370多人,七成高考狀元大學畢業後“銷聲匿跡”,在職場難尋高考狀元的蹤影。

  調查結果顯示,學術研究領域高考狀元職業成就最高,已有3人當選中國兩院院士,1人入選國家千人計劃。在文學藝術創作領域,1978年河南文科狀元劉震雲獲得過茅盾文學獎,1985年安徽文科狀元盛瓊獲得過魯迅文學獎。

  比較而言,經商從政不是狀元所長。雖然已出現了千萬富翁和億萬富豪企業家,但未現商界頂尖人才。在政界中,高考狀元職業發展相對普通,尚未出現省部級以上官員。

  趙德國分析,總體而言,社會對狀元的職業成就期望過高,對狀元的教育資源投入與其職業貢獻及個人職業成就不成正比,高考狀元的教育投資回報率並未達到社會預期。

  專家觀點

  莫讓狀元成為現代“仲永”

  中國校友會網大學研究團隊首席專家、中南大學蔡言厚教授指出,造成高考狀元職業發展遠低於社會預期的原因很多,應該從狀元自身、學校教育和社會環境三方面來反思高考狀元的成才問題,莫讓狀元成為現代“仲永”。

  自身別做應試教育犧牲品

  首先,高考狀元應主動轉變自己的學習方法和求學心態,父母應積極幫助他們思考未來的職業規劃和人生目標。高考狀元的父母應拋棄在孩子人生發展道路上“急功近利”的做法,鼓勵孩子不做“應試教育”的犧牲品,不要集中選擇北大清華等個別高校的經管等熱門專業,而應根據孩子的興趣和特長,充分挖掘他們自身的專長和潛力,引導他們選擇一些國家民族發展急需的基礎長線專業。

  學校應該拋棄唯分數論

  其次,中學和大學應轉變人才培養觀念和教育模式,教師應積極幫助學生培養自我管理與自我發展的能力素養。中學和大學教師應加強對優秀學子長遠發展所需知識與能力的培養,拋棄現行“唯分數論”的應試教育觀念,積極改革當前的人才培養模式,全面落實素質教育和學生能力提升計劃,減少我國應試教育導致的“高分低能”現象。

  用人單位更要看重能力

  此外,社會和用人單位應反思人才選拔和用人機制,選人用人應注重德才兼備、素質優先。當前,高等學校的人才供給和企事業單位的人才需求之間出現了越來越大的逆差:一方面很多企事業單位缺崗空編招不到合適人才,另一方面,大量大學畢業生找不到合適工作而待業失業。其中的重要原因在於部分大學畢業生高不成低不就或主動待業失業,同時,越來越多的企事業單位出現了人才高消費現象,選人用人首看學歷出身。

  用人單位和社會在選人用人和評價人的時候,既要看重學歷,更要看重能力,不要把“第一學歷”作為衡量人才的首要標準,忽視對人才的興趣和事業心的培養,從而創造高考狀元變身職場狀元的寬鬆環境和人文氛圍。(記者張靈)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國際新聞 軍事新聞 科技新聞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