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本網快訊  >   正文

《臺港文學選刊》編委會主任楊際嵐談兩岸文學交流

2013年06月09日 13:54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臺港文學選刊》 (《兩岸關係》雜誌圖)

  記者:《臺港文學選刊》選登臺灣文學作品的標準是什麼?有何特色?

  楊際嵐:在臺港澳及海外華文文學幾大板塊中,就創作規模、作家陣容、經典作品、傳播媒介和社會影響而言,臺灣文學無疑具有最為突出的位置;就歷史變遷的軌跡和現實發展的狀況而言,臺灣文學同樣呈現最為複雜的樣貌。

  《臺港文學選刊》對於臺灣文學的介紹和推薦,可以稱其為“剛柔相濟”和“雅俗共賞”。

  剛柔相濟,是《臺港文學選刊》的風格。“剛”,即一個中國的原則立場。它貫串于《臺港文學選刊》近30年的具體實踐。我們注意把好方向關,從維護國家領土主權完整、推進和平統一大業的高度看問題。

  “柔”,即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尤其注意柔性處理存在一定爭議的作家作品。由於受到長期以來形形色色錯誤思潮的影響,對待各個階段、各種風格的臺灣作家,存在先入為主的偏見,甚至簡單、機械地貼標簽、扣帽子。包括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主流外作家,如林語堂、梁實秋、張愛玲等;勇於針砭時弊的作家,如柏楊的《醜陋的中國人》及“醬缸論”,龍應臺的《中國人,你為什麼不生氣》及《野火集》;如被視為與純文學不合拍的席慕蓉、高陽、三毛等作品……在作品選擇上,我們沒有人云亦云,沒有跟風隨大流。只要確實存在突出的文學價值,激濁揚清的積極社會意義,鮮明靈動的藝術個性,《臺港文學選刊》便及時向讀者推介。

  “雅俗共賞”,是《臺港文學選刊》的特色。

  我們注重介紹作家作品系統化、科學化,從不以個人喜好代替選稿既有標準,也不為省時省力而使所選作品類似簡單的拼盤,避免僵滯、刻板。既著力於“選擇”,用心進行篩選、辨析,也注重於“展示”,巧妙加以組合、呈現。推出各種專號專輯,策劃各種專題,設立各種專欄。專號方面,既有作家身份的“女作家專號”、“新生代作家專號”,也有特定歷史的臺灣光復50週年、60週年專號,還有作品類別的“獲獎作品專號”、“愛情作品專號”、“幽默文學專號”、“紀實文學專號”等。編輯臺灣作家個人專輯多達數十個,如已故作家賴和、梁實秋、柏楊、林海音、王禎和、三毛等。2009年至2012年,連續推出20多個專題。2013年起,更加突出系列專題,文學類的“遙想春日”、“臺灣自然書寫”、“敬啟:父親大人”等,都有一定的藝術感染力。專題“靄靄停雲”,華嚴短篇小説《可憐蟲》、《殺人者》、《萬紫千紅》,散文《吾祖嚴復》、《我的母親》,專文《靄靄停雲——華嚴在臺灣的文采風流》,二十多幅圖片資料,相映成趣,呈現華嚴的多姿多彩的創作風貌。2013年第3期,推出多個專題,文學類有《臺灣書寫 世界發光》(余光中)、《頑石真愛》(連方瑀)和《臺灣文學出版滄桑》。專題化的運作,進一步貼近當下讀者的閱讀習慣和審美情趣。在林林種種的文學類選刊中,《臺港文學選刊》所設專欄較多,大部分涉及臺灣文學。

  記者:《臺港文學選刊》對促進兩岸文學交流發揮了哪些作用?

  楊際嵐:《臺港文學選刊》扮演了什麼角色,概括起來,可以説,它是一扇文學窗口,一條文化紐帶,一座學術平臺。

  近30年來,《臺港文學選刊》先後介紹了3000多名臺港澳及海外華文作家4000余萬字的作品(其中臺灣作家作品約佔60%),並與臺灣、香港、澳門地區以及歐美、東南亞等地的華文作家、文學團體和出版機構建立了廣泛聯繫。閩籍臺灣作家林今開、呼嘯等率先返閩;後來陳若曦、張曉風等陸續來閩參訪;而在多種學術交流活動場合,時常與許多臺灣作家學者坦率交流、互動。

  2002年,我們發揮刊物的資源優勢,積極謀求閩臺“五緣”的切入點,倡議發起了首屆海峽詩會活動。自此,《臺港文學選刊》作為溝涌兩岸文學界的紐帶,將交流活動逐年常態化、縱深化,在推動兩岸四地及海外華文作家共同繼承,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發展現代詩學等方面發揮了獨特的作用。海峽詩會至今已成功舉辦了八屆,邀請對象有“詩文雙絕,學貫中西”的余光中、被詩歌界稱為“詩魔”的洛夫、影響了幾代華人心靈成長的席幕蓉、素有詩界“任俠”之稱的鄭愁予、發現眾多文學“天才”的“詩儒”痖弦等享譽海內外文壇的名家,系列活動中的“余光中原鄉行”、“詩之為魔——洛夫詩文朗誦會”、“席慕蓉作品研討會”、“痖弦中原行”等。

  由福建省文聯主辦、《臺港文學選刊》雜誌社承辦的首屆海峽文學節于2011年12月1日至6日在福州、泉州、武夷山等地舉行。系列活動包括,“2011海峽詩會——詩音書畫筆會”、“國際新移民華文作家(閩都)筆會”、“流散華文與福建書寫”國際學術研討會等。2012年5月,海峽文學節的中心活動——海峽兩岸作家論壇在福州舉行。兩岸一批知名作家評論家和文學界、學術界、傳媒界數百人參加了相關活動。與會人員在“傳承和創新”的主題下,圍繞“文化傳統與時代精神”、“鄉野記憶與城市經驗”等議題展開深層次的對話與交流。論壇受到社會廣泛關注。

  2011年6月,我們組團赴臺參訪。在臺期間,先後訪問了臺灣“創世紀”詩社、臺灣文學館、《文訊》雜誌社、《聯合報》副刊等,與余光中、鄭愁予、痖弦等60余位作家、學者、藝術家及出版人晤談,並就期刊發展、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等有關議題展開深入探討,取得實質性成果。

相關閱讀:

[ 責任編輯:陳佳慧 ]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