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腔”“碗碗腔”讓臺灣藝術家如醉如癡
臺灣藝術家與關中民間藝術家進行交流。(台灣網 蕪同 攝)
關中民間藝術家們演出“老腔”。(台灣網 蕪同 攝)
在走進一座明清風格的古建築後,一座露天雕花戲臺呈現在兩岸文化界人士面前。這是關中民俗博物院特別為兩岸文化界人士安排的原生態“華州老腔”演出,這流傳于陜西民間的曲調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以其唱腔激昂、鏗鏘有力著稱,被譽為梆子以的鼻祖。來自臺灣的文化界人士中多位從事音樂與戲劇工作的藝術家,包括早年曾赴義大利學習西洋歌劇並在國際聲樂大賽中獲金獎的歌唱家,都被民間藝術家們獨特的樂器和質樸、淳厚的唱腔所感染。在臺灣研究戲劇卓有成就臺灣大學榮譽教授曾永義感慨地説,他們這是在用生命來表演啊。
正當人們還沒有從激昂的“老腔”的陶醉中回過神來,舞臺上的民間藝術家們又給兩岸文化界人士一個驚喜,他們竟在戲臺上表演起了陜西特有的“碗碗腔”皮影戲,只見戲臺上的皮影戲小戲臺兩旁書寫著對子:一口訴説千古事,雙手舞動百萬兵。
相對於“老腔”的奔放激昂,“碗碗腔”細膩委婉與雄偉豪邁剛柔並濟,根據唐朝詩人崔護的“人面桃花詩”改編的唱詞“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讓臺灣藝術家聽得如醉如癡。
轉眼參觀的時間已經過了,當臺灣藝術家離開時,仍戀戀不捨地一步三回頭。(蕪同)
關中民間藝術家演出皮影《桃花往事》。(台灣網 蕪同 攝)
關中民間藝術家的表演征服了臺灣文化界人士。(台灣網 蕪同 攝)
[ 責任編輯:羅煜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