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西部新增長極 促進區域協調發展
【專家視點】
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是新時代國家重大戰略之一,也是貫徹新發展理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要“完善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機制。構建優勢互補的區域經濟佈局和國土空間體系。健全推動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東北全面振興取得新突破、中部地區加快崛起、東部地區加快推進現代化的制度和政策體系”。這意味著區域協調發展並非簡單要求各地區經濟發展達到同一水準,而是依據資源稟賦和發展階段合理分工、優化發展,在發展中促進相對平衡。
西部地區幅員遼闊,是實現區域協調發展的關鍵。近年來,西部地區經濟增速連續多年高於東部地區,區域發展相對差距持續縮小。取得這些成就的關鍵在於對經濟發展不平衡的科學認識。應利用系統性和整體性思維遏制孤立式發展、片面式發展,培育帶動區域發展的增長極和增長帶,打造分工有序、高效互聯的城市體系和區域關係是新時代推進區域協調發展的核心策略。
對於西部地區而言,未來的經濟發展應更加重視增長極的作用,依託中心城市推動區域經濟協同發展,提高開放品質,加快構建“雙迴圈”新發展格局。優先發展中心城市是促進集聚的有效方式,可以充分發揮中心城市的集聚引領性和對區域發展的輻射帶動性,通過培育區域經濟增長極來推進區域協調發展,最終實現共同富裕。
提高資源配置效率,釋放集聚經濟紅利。相對於其他城市,中心城市更易於吸引資本和勞動力等可變要素,因此在資源配置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要充分發揮中心城市的規模效應,加快現代化産業高品質集聚。發揮集聚經濟輻射帶動作用,引導周邊城市與中心城市産業協同佈局,形成區域産業鏈和優勢互補的分工格局。建立立體化交通網路,大幅降低貨物運輸和人口流動成本。讓中心城市發揮出更多經濟輻射、資源融通、資訊流通等杠桿作用。
以推動科技賦能建設提升科技創新能力。持續加大科技投入,全面提高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佔比。中心城市在爭取國家綜合科技中心、全國重點實驗室等創新平臺的建設方面更具有比較優勢,應結合自身稟賦和産業基礎,聚力圍繞數字經濟、生物經濟、新能源新材料等現代化主導産業開展前瞻性、顛覆性的關鍵核心技術開發,實現“政産學研用”融合創新。發揮企業在創新中的主體地位,內培外引擴大科技型企業群體,增加高新技術企業、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等高技術高成長性高附加值企業數量,使之成為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的重要空間載體。
以促進産業轉型升級提高可持續發展能力。西部地區一直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以高水準保護支撐高品質發展。需要深化重點區域和重點領域污染防治,以特色優勢産業和未來産業作為主攻方向,對傳統産業實施高端化、綠色化、智慧化改造,推動傳統産業提質增效。積極擴展數字經濟應用場景,加大數字企業招引力度,打造人工智慧、機器人、新一代網際網路前沿技術研發應用等數字産業新賽道。加快服務業數字化轉型,有效整合線上線下資源,推動生産性服務業和生活性服務業向價值鏈高端延伸。
以大開放和大開發並舉強化省域開放能力。提高中心城市外部資源吸納能力,西部中心城市應進一步發揮“一帶一路”節點城市的重要作用,強化國際空港、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等平臺的對外開放作用,深度融入高品質共建“一帶一路”和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積極服務國家區域重大戰略,開展跨省合作。進一步推進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協作能力和國際影響力,全面優化關中平原城市群、培育蘭西城市群。未來應更加重視中心城市在區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以其為戰略支撐推動區域經濟高品質發展。
(作者:斯麗娟,係蘭州大學經濟學院教授、蘭州大學縣域經濟發展研究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