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破圈背後的中國IP成功密碼
新華社北京2月17日電(記者舒靜 史競男 高山)如同踩上風火輪,上映以來的《哪吒2》票房屢破紀錄。中國影史票房第一名、邁入10億美元門檻、突破百億元、躋身全球票房榜前十名……每一次數字的變化,都在見證新的歷史。
海外的浪潮接續而來。
當地時間2月13日,電影《哪吒2》在澳大利亞上映,14日正式登陸北美市場。負責《哪吒2》海外發行的華人影業相關負責人介紹,該片在北美地區排片總數突破770間,僅預售票房就超越了近20年華語片首週末票房。
根據美國康姆斯科分析公司的數據,《哪吒2》闖入最新的北美週末票房榜前五;週末三天預估票房收入達721萬美元,創近年來中國國産電影北美首週末票房最高紀錄。
與中國電影人有超過十年合作經歷的好萊塢製片人羅伯特 金説,《哪吒2》是大片級別的動畫片,吸引了眾多觀眾,影院中的年輕人非常多,表明近年來中國電影在“講好故事”方面有了長足進步。
事實上,從影視內容到網路遊戲、網路文學、短視頻,越來越多中國IP走熱,初步形成更為市場化、規模化、年輕化的出海新生態。
《紐約時報》注意到,除了《哪吒2》這部電影,中國傳統文化也激發了其他娛樂形式的突破。在電子遊戲領域,改編自《西遊記》的《黑神話:悟空》遊戲去年甫一推出即大獲成功。
在中央文化和旅遊管理幹部學院副研究員孫佳山看來,經過十餘年的跨越式發展,我國文化産業的IP模式日漸成熟,逐漸形成綜合性的IP矩陣,在海外産生更大影響力。
出海“破圈”的中國IP,都有哪些共同特徵與成功密碼?
經典IP的現代化塑造,是秘訣之一。
閱文集團首席執行官兼總裁侯曉楠認為,中國文化底蘊和現代表達的融合,是內容破圈的重要驅動力。
“傳統文化要長出年輕血肉。”在《哪吒2》導演餃子看來,文學經典是動畫電影最大的文化IP,也是創作的故事寶庫和靈感來源,關鍵是用當代的敘事藝術去創造性改編文學經典故事,要創造而非重復。
中國傳媒大學傳播研究院教授黃典林説,成功的出海産品強化人類共通的情感主題,比如,《哪吒》中的“反抗命運”和《流浪地球》中的“集體拯救”,均能引發跨文化共鳴。
將經典的中華美學觀唸有機融入當代動畫電影創作中,也為創作者開闢了新的可能性。
黃典林説,如《原神》中的“璃月”地區以中國山水畫為靈感,但通過開放世界遊戲機制和二次元風格呈現,降低了文化理解門檻。伴隨“Z世代”崛起,全球年輕一代對“東方神秘感”和“新鮮文化體驗”充滿好奇,中國IP通過創新形式,能很好地吸引這一群體。
工業化製作與技術的突破創新,讓古老的故事借助數字化表達路徑,綻放出更耀眼的光芒。
《哪吒2》在特效製作上實現質的飛躍,全片包含1900多個特效鏡頭。精細的技術應用,不僅展現了角色的情感變化,也為動畫製作樹立了新的技術標桿。
全新開發的“靈紋毛髮系統”讓每根髮絲都成為敘事工具。哪吒暴走時,頭髮從髮根開始泛起赤金色裂紋,這種“能量傳導”效果需要實時計算27層材質疊加。
四川傳媒學院數字媒體與創意設計學院黃丹紅介紹,影片在流體模擬和粒子特效方面表現尤為突出。製作團隊自主研發了“乾坤流體引擎”,首次實現了海水體積與動態的全粒子化模擬。
導演餃子提到:“我們要讓觀眾感受到海水是有情緒的——哪吒憤怒時,浪是鋸齒狀的;敖丙悲傷時,水會凝結成冰晶雨。”
此外,中國文化産業也在加速與國際接軌。
侯曉楠介紹,閱文與迪士尼、新力影業、奈飛等國際頂尖夥伴建立深度合作,推動《慶餘年》等IP在全球範圍內的發行與推廣。這種國際化的産業佈局,使中國文化産業能更好適應全球市場的需求。
近年來,我國文化出海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但與此同時,也面臨內容生産傳播、國際合作運營等方面的挑戰。
中國電影家協會副主席、清華大學教授尹鴻表示,從內容方面看,一些影片還存在敘事不夠完整、人物缺乏鮮明性、社會情緒價值被概念化等藝術創作短板。
羅伯特 金注意到,《哪吒2》依然是普通話配音加字幕,而美國觀眾普遍沒有看字幕的習慣,建議中國電影更多考慮國際受眾觀影需求,借助AI技術更多實現英文配音,加強打入國際市場的能力。
文化IP要實現長線發展,仍需在哪些方面發力?北京大學文化産業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任陳少峰認為,要通過開發IP衍生品、文旅、主題公園等帶動連鎖收益,推動IP從單一收入向全産業鏈盈利模式轉型。
陳少峰説,具有豐富的IP衍生品開發經驗的公司,會持續孵化IP,並在電影上映前一年或更久就開始對衍生品及其他IP産業鏈進行規劃。要針對國際市場創作更多有國際化視野的IP,推動相關産業鏈向全球化延伸。
不少從業者已開始佈局産業鏈變現。侯曉楠説,2024年,閱文海外原創網文IP開發數量實現翻倍。今年也和新加坡旅遊局、瑞士國家旅遊局等建立戰略合作,將持續探索IP在海外的新體驗新場景。接下來,還將拓展“穀子經濟”在海外的發展空間。
“創作者不僅要在視覺層面用心用力,更應潛心打磨作品的內在品質,靈活化用傳統文化精髓,找到社會價值和商業價值的平衡點,為影視作品出海提供可以乘風破浪的新航道。”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視聽傳播係副主任何天平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