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新春走基層丨暖胃又暖心 有一種幸福是家門口有個食堂

2025-02-05 09:46:00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字號

  如何在超大城市的基層治理中,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品質?近年來,各地都在積極探索如何解決社區居民,尤其是老年人“吃飯難”的問題。

  小食堂連著大民生,今天我們就一起走進重慶市第一家數字食堂,去看看這個社區食堂如何暖胃又暖心。

  又是一年新春到,明珠社區的工作人員把這間食堂佈置得更加喜慶。從2023年3月開業至今,明珠食堂365天全年營業,春節期間也不打烊。橘色的燈光,簡潔的餐臺,數字化的操作,這間建設之初主要是為了服務老年人的明珠食堂,也充滿了十足的現代感。87歲的劉婆婆,幾乎是每天最早一個來這裡等著的小區居民。

  劉婆婆算是明珠食堂最忠實的食客了,週一到週五,沒有特殊情況她基本天天都要來打卡。這天是工作日,兒子答應她中午抽空趕來陪她一起吃飯。

  劉婆婆和兒子一家一起生活,兒子兒媳還沒退休,孫子也剛剛參加工作。像大多數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一樣,除了週末,母親每天的午餐,是最讓黃波牽掛的事兒。隨著年紀越來越大,劉婆婆的記性也在快速地衰退,兩年前,她在家裏熱飯,開始頻繁出現忘關燃氣燒幹鍋的狀況,黃波趕緊在家裏裝上了視頻設備。

  明珠社區有9000多戶、近17000人,對於這個超大規模的城市社區來説,老齡人口比例高也是它的顯著標誌。老人“吃飯”成了年輕人最大的“心事”。

  江北區觀音橋街道明珠社區書記 唐茜:要解決一個能夠辦食堂的一個地方,這是一個硬體上的問題。第二個就是誰來辦,首先我們提出的第一個就是要能夠滿足咱們這邊老人對高品質生活的要求。食品安全、營養搭配、健康我們要排在第一。既然要做我們就要做得好,要做到老人的心坎上去。

  街道辦和社區工作人員第一次和羅曉歡接觸的時候,她正在帶領團隊經營著這個可同時容納3000人就餐的食堂,服務對象主要是重慶一些大型數字化企業的員工,他們根據《中國居民膳食指南》專門開發了一套數字化管理系統,一菜一價,按克計費。

  數字化管理,不僅可以讓大家監測到自己每一餐的營養素攝取,還能有效地減少對食物的浪費,控制企業的運營成本。政府補貼一點、企業讓利一些,讓現代化的技術更高品質地服務於社區居民的迫切需要,明珠食堂每餐提供6葷6素、1個涼菜,例湯免費,並把對長者的優惠權益分為3個等級,各年齡段享有不同的折扣。

  明珠食堂在小區居民中口口相傳,不少周邊社區的家庭也都循跡而來。84歲的張禮周住在天原社區,離明珠食堂有兩站地,即便路途有點遠,張大爺還是願意每天都去。

  三年前,張大爺的老伴走了,女兒平時要更多地照顧年近90歲的公婆,只能週末再過來陪他。平常到社區食堂吃飯,似乎已經變成張大爺生活的一部分。

  重慶市民 張禮周:這邊正好有個老年服務站。服務站理療做完了以後,正好在這吃飯。活動、鍛鍊身體、吃飯都全部解決了老年人的問題。把生活過得有滋有味,更要把自己身體養好,不要給子女增加負擔,不要給政府國家增加負擔。

  明珠食堂創辦不到兩年,不同年齡段的人都在這裡找尋著自己的“舒適區”,既緩解了社區居民的“吃飯難”,也連結了陌生鄰里之間的情感互動。每逢節假日,明珠食堂又“變身”成了社區會客廳,寫對聯、包餃子、包湯圓,天南地北的父母因為孩子們又聚集在了這個社區大家庭。

  江北區民政局局長 陳偉:我們現在民政幹的事兒,就是我們將來要享受的事兒,所以大家做這些事的時候,真的滿懷激情,滿懷熱情。都想把一個一個的食堂建設好,運營好,讓小小的食堂連著民生,更連著民心。

  中國人的一日三餐,不僅是對飲食的講究,更有一份對家的眷戀。在繁華喧鬧的都市中,社區食堂並不顯眼,但它卻足以撫慰人們的現實需要。採訪中,最觸動我們的是,社區食堂更像一座橋梁,連著民生也連著民心,它提升了社區凝聚力,為陌生的鄰里創造了面對面交流的機會;它充滿了人間煙火氣,讓孤獨的老人在寂寞的時光裏被溫暖相待。政府有為、市場有效、社會參與,希望有更多的社區食堂能開在百姓的家門口,滿足大家的幸福“食”光。

  (總臺記者 徐平 劉剛 夏斯偉 張雲埊 楊博)

[責任編輯:滕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