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國行丨廟會、鄉村遊、圖書館……首個“非遺”版春節 你是咋過的?
今年春節,是申遺成功後的首個春節。首個“非遺”版的春節,非遺元素也成為當之無愧的主角,各地紛紛將非遺展演、民俗體驗與節慶活動深度融合,在營造喜慶祥和春節氛圍的同時,也讓人們感受到了傳統文化的魅力。
還有很多人選擇在閱讀中度過一個安靜的春節,在傳統文化和書香氣息的熏陶下,開啟新年新的旅程。
當非遺遇上非遺年
非遺與時尚碰撞 解鎖春節新玩法
當非遺與時尚碰撞,會擦出怎樣的火花?
這個春節,世遺之城福建泉州以"閩派非遺"為主題,開拓新場景,解鎖新玩法。除了泉州花燈、鬧元宵習俗、英都拔拔燈、閩臺東石燈俗等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依次登場,還帶來了以"萬國商埠""萬般生活""萬家燈火"三大篇章為主線的時尚秀。融合南音、南戲、南建築、南拳、南派工藝、南風俗等非遺元素,再現泉州"漲海聲中萬國商"的繁華盛景和多元融合的市井生活。
福建泉州木偶劇團演員 胡力偉:我們一起跟晉江掌中布袋戲,還有霞洲的青獅做一個組合,傳統跟現代比較時尚的秀場元素結合在一起,是一個很不錯、很大膽的嘗試。
蛇年春節 縣域遊鄉村遊成為新熱點
文化和旅遊部數據中心監測顯示,這個春節假期,縣域中心城鎮和鄉村成為新熱點。不斷完善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豐富的自然、鄉村、民俗等資源,在旅遊需求日益個性化、多樣化的今天有著強大的吸引力。
走進世界“最佳旅遊鄉村”——四川阿壩州桃坪村,古老的羊皮鼓舞、悠揚的花兒納吉、羌笛口弦輪番上演,一系列的非遺展演為遊客帶來驚喜。
逛廟會 感受非遺魅力
歡度春節,逛廟會是不少人的選擇。
一些地方將非遺展演融入廟會,吸引了眾多遊客。三國主題情景劇《三顧茅廬》,襄陽花鼓戲、東鞏高蹺等非遺表演,讓遊客們零距離感受傳統藝術的魅力。而景區內的非遺市集裏,南漳剪紙、掐絲琺瑯畫等,也吸引了遊客參與互動體驗。
非遺展演年味濃 景區夜遊熱度高
大數據顯示,全家一起逛景點成為不少市民的新選擇,各地也通過積極組織夜間文旅活動,充分激發了居民家庭的夜遊熱情。
今年,結合首個非遺中國年,八達嶺長城的夜遊活動非遺年味濃厚,旱船、竹馬、舞龍、舞獅、腰鼓、秧歌6支非遺傳統表演隊相繼登場。
非遺融入科技范兒 沉浸式旅遊受歡迎
這個春節,在非遺和民俗等傳統文化中,還融入了越來越多的科技元素。
在陜西西安,長安十二時辰主題街區,為迎接蛇年春節,景區增添舞獅表演、市井雜技、對口相聲等年俗文化演藝項目,此外,還將數字技術與傳統文化相結合,推出VR體驗項目、AI換臉相機等玩法,讓遊客可以通過技術手段一覽盛唐氣象,快速獲得自己的唐裝寫真,帶來沉浸式的遊玩體驗。
當假日遇上圖書香
這幾天,國家圖書館剛一開館,閱覽區內就座無虛席。一千多個座位全坐滿了。人們在寧靜的氣氛中,專心致志地讀書自習。
春節假期期間,國家圖書館到館讀者超過七萬人次。
在北京城市圖書館,春節假期內平均每天有8000人到館參觀、閱讀。有人會為一座圖書館來一次專程的高鐵旅行,有人旅行時也不忘來圖書館感受書香濃郁。
全民閱讀的良好氛圍洋溢在圖書館裏,也洋溢在精心打造的新型閱讀空間內。春節假期期間,各地多家書店仍然開門營業,並推出共讀傳統文化繪本故事等新春文化體驗。家長們陪著孩子,共用親子閱讀時光。在湖南長沙、遼寧瀋陽,多家設計感十足的特色書店,成為眾多市民遊客青睞的休閒好去處。
(央視新聞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