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國必先強農,農強方能國強
強國必先強農,農強方能國強(評論員觀察)
農業強國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根基,推進農業現代化是實現高品質發展的必然要求
錨定目標、多措並舉、久久為功,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建設供給保障強、科技裝備強、經營體系強、産業韌性強、競爭能力強的農業強國
智慧溫控育秧大棚中,泥土粉碎機、上土機、高速播種疊盤流水線等智慧化生産設備有序作業,為早稻育秧;綠油油的麥田裏,無人機時而齊頭並進、時而懸停空中,進行“一噴三防”作業;高標準農田上,攝像頭與感測器實時採集和傳輸溫度、濕度、土壤狀況等數據……廣袤的神州大地上,現代化農機設備馳騁沃野,春耕春種春管圖漸次鋪開。
強國必先強農,農強方能國強。在參加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農業強國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根基,推進農業現代化是實現高品質發展的必然要求。”沒有農業強國就沒有整個現代化強國;沒有農業農村現代化,社會主義現代化就是不全面的。黨的二十大擘畫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藍圖。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依然在農村,最廣泛最深厚的基礎依然在農村。
農業強國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根基。穩住農業基本盤、守好“三農”基礎是應變局、開新局的“壓艙石”。無農不穩,無糧則亂。對我們這樣一個有著14億多人口的大國來説,糧食和重要農産品穩定供給始終是頭等大事。只有農業強了,農産品供給有保障,物價穩、人心安,經濟大局才能穩住。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也應發揮農業生態涵養、休閒觀光、文化傳承等功能的積極作用。“三農”涉及行業多、領域廣、群體大,在擴大國內需求、構建新發展格局中,可騰挪的空間、可挖掘的潛力非常廣闊,對穩增長、穩就業、穩物價的戰略支撐作用非常突出。幾億農民整體邁入現代化,能夠釋放出巨量的創造動能和消費需求。由此而言,建設農業強國既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應有之義,也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重要支撐。
“三農”向好,全局主動。從打贏脫貧攻堅戰,到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推動農業農村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糧食産量連續8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2.4%,農村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邁上2萬元臺階……一項項數據,折射著農業新發展、鄉村新氣象。如今,我國廣大農村地區欣欣向榮,充盈著希望與幹勁,具有中國特色的農業強國之路走得穩、活力足。這些年來,正是因為農業基本盤穩固,牢牢把飯碗端在自己手中,把牢了糧食安全主動權,我們抵禦各種外部衝擊才有了堅實底氣,始終掌握保持經濟社會大局穩定的戰略主動。
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意義重大。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我國發展進入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並存、不確定難預料因素增多的時期,守好“三農”基本盤至關重要、不容有失。從切實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産品穩定安全供給,到推動産業振興,不斷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從加快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到強化科技和改革雙輪驅動,為農業農村發展增動力、添活力……錨定目標、多措並舉、久久為功,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建設供給保障強、科技裝備強、經營體系強、産業韌性強、競爭能力強的農業強國,才能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好局起好步打下堅實基礎。
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今年全國兩會上,“鄉村振興”成為代表委員熱議的高頻詞彙。一條條意見建議,傳遞來自基層的期盼,也啟示我們,建設農業強國,要因地制宜、注重實效,立足資源稟賦和發展階段,解決好農業農村發展最迫切、農民反映最強烈的實際問題。眺望前方的奮進路,鉚足幹勁、攻堅克難,抓好以鄉村振興為重心的“三農”各項工作,大力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我們一定能實現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為高品質發展注入澎湃動能。(人民日報 尹雙紅)